第186章 标准乡土(5 / 5)
我们之前种的竹,有的太嫩有的太老,卖给竹编匠人总被退货,有了这个标准,以后就知道怎么种了,” 赵阿公补充:“还要成立‘楠竹原料联盟’,统一采购种苗、统一检测、统一供应,降低大家的成本,” 林羽则提议:“联盟可以建‘原料溯源系统’,每根竹都有编号,扫码能看到种植、检测、加工记录,让分中心和电商都能查到源头。”
戌时半,会议达成共识,确定了标准和联盟章程,首批 20 户种植户加入。王大哥笑着说:“以后咱们的楠竹就是‘标准竹’,能供应全省的非遗传承人,说不定还能卖到其他省,” 李大叔望着草案上的验艺草标识,“这草不仅是检测工具,还是咱们联盟的‘信物’,以后看到草叶泛绿,就知道是好竹。” 林羽望着签字的章程,突然懂得 “原料标准非易事,联盟共建固产业” 的道理 —— 非遗本土深耕的产业生态,藏在标准的统一、联盟的协作、溯源的透明里,藏在每个为原料稳定铺路的瞬间。
亥时?岁末复盘,初心致远
六巷工坊的 “技艺枢纽台” 旁,联盟核心团队、老匠人、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,做年度复盘。赵阿公翻着数据本:“电商全年销售额突破 50 万元,匠艺档案进了 3 所学校,技能大赛培养了 10 个新秀,楠竹种植扩到 200 亩,带动 80 个村民就业,” 他指着墙上的 “六巷非遗生态图”,“从种植到加工,从研学 to 电商,再到传承,咱们的闭环越来越稳了。”
孙阿婆补充:“非遗进社区办了 6 场,带出去的银草帮 100 多居民检测了银饰,还有 3 个社区想长期合作;冬令研学营收了 50 个学生,都学会了做年礼,” 李大叔则说:“原料联盟成立后,楠竹价格稳了,大家的收入也多了,明年要扩到 300 亩,再招 20 个村民管竹林。”
阿竹、阿银说:“明年电商要做‘年货节专场’,邀请省内其他非遗传承人一起直播;匠档要和 10 所学校合作,编更全的校本教材;研学要开‘亲子营’,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手艺,” 林羽总结:“明年的核心是‘标准化 + 扩影响’,让六巷非遗不仅是六巷的,是省内的,甚至是全国的,但根永远在六巷的乡土里。”
亥时末,复盘会结束,大家走出工坊,雪不知何时下了起来,老竹坡的楠竹裹着薄雪,像披了层白纱;电商工作室的灯还亮着,运营组在剪 “老匠人直播集锦”;匠艺档案的橱窗透着暖光,里面的老工具和学生作品一起,在雪夜中格外温馨。林羽摸了摸衣褶里的竹草,叶片上沾了点雪,融化成水,映着工坊的灯光,也映着非遗本土深耕的壮阔未来 —— 只要守住乡土的根、匠人的心、传承的情,六艺非遗就能在城乡之间架起一座永远温暖的桥,让 “手艺传世、乡村振兴” 的梦想,在每一个飘雪的冬夜、每一个泛绿的春日里,慢慢照进现实。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