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4章 非遗四季(2 / 5)
课”:学生在老竹坡选竹苗,用验艺草检测后种下,认领 “专属竹苗”,每周来记录生长;夏季 “竹编清凉课”:编竹编扇、竹篮,学习用竹草汁给竹编上色;秋季 “银饰丰收课”:做银饰谷穗挂件,用银草检测银料,了解银饰与农耕的关联;冬季 “文创年礼课”:编竹编春联、做银饰福字,为春节准备非遗礼物。“每个季节的课都要和乡土结合,比如春季育苗要跟着李大叔学选苗,秋季银饰要结合秋收的场景,” 赵阿公在手册上批注,“还要给学生发‘非遗研学手册’,记录体验、贴验艺草标本,让他们带回去能记住。”
阿竹负责设计春季课程的 “竹苗认领卡”:卡片用竹草编的纸制作,正面写着竹苗编号、种植日期,背面留着记录生长的空白栏,“学生可以每周来浇水、测量,等竹苗长到 1 米,还能参与‘竹苗评选’,看谁种的最壮,” 阿竹展示卡片,“还要请李大叔当‘农耕导师’,给学生讲楠竹和六巷的故事。”
寅时末,课程手册定稿,林羽联系县城周边的小学,确定首批春季研学团下周一来体验。“四季课不是简单的体验,是要让孩子们真正懂乡土、爱非遗,” 赵阿公说。林羽望着手册上的课程表,突然懂得 “四季研学非易事,课程落地育童心” 的道理 —— 非遗本土深耕的代际传承,藏在课程的设计、卡片的细节、导师的选择里,藏在每个为孩子连接乡土铺路的瞬间。
辰时?楠竹文化节,乡村焕彩
六巷的村口广场上,村民们正忙着布置 “楠竹文化节”:竹竿搭起的拱门挂着竹草编的灯笼,广场中央的舞台铺着竹编地毯,周边摆着 “竹编体验区”“银饰展销区”“农户手作区” 的牌子。李大叔带着农户们把刚加工的藤丝摆出来,供游客体验编织;孙阿婆则在银饰区准备了银草和银片,教游客检测银饰纯度;王师傅和张师傅也赶来帮忙,王师傅剪竹草纹剪纸,张师傅捏 “楠竹小匠” 泥塑。
辰时半,文化节开幕,镇干部致辞:“楠竹是六巷的宝,非遗是六巷的魂,今天的文化节,就是要让大家看到乡土文化的美,让非遗带动乡村振兴!” 随后,阿竹和村民们表演 “竹编舞”,舞者穿着竹草纹服饰,手里拿着竹编道具,舞姿里满是乡土的活力;非遗社团的学生们则演 “银草检测小剧场”,小雨扮演的孙阿婆教 “小徒弟” 选竹苗,引得台下笑声阵阵。
游客们纷纷参与体验:在竹编区编迷你挂件,在银饰区检测银片,在农户区买刚出炉的竹编筐。“这竹编筐太实用了,比超市买的还结实,” 游客陈大哥买了两个,“下次要带家人来研学,让孩子也学学这些老手艺。” 李大叔笑着说:“欢迎你们来,老竹坡的楠竹等着你们认养!” 林羽望着热闹的广场,突然懂得 “楠竹文化节非易事,乡村焕彩聚人气” 的道理 —— 非遗本土深耕的乡村活力,藏在村民的参与、游客的热情、展演的精彩里,藏在每个为乡村文化铺路的瞬间。
巳时?本土标准,共识落地
六巷村委会的会议室里,省内非遗传承人、行业专家、农户代表召开 “本土非遗基础标准研讨会”。赵阿公拿出《六艺竹编标准》:“咱们省内竹编传承人教法不同,藤丝粗细从 0.3-0.6mm 都有,建议统一‘入门级 0.5mm、细编级 0.3mm’的基础标准,用验艺草检测韧性,草叶泛绿即为合格,” 他现场用验艺草测试不同粗细的藤丝,“0.5mm 的藤丝既好编,又结实,适合新手和批量生产。”
银饰传承人代表也提议:“省内银饰纯度大多是 999 或 925,建议明确‘非遗展示级 999 纯银、实用级 925 银’,用银草检测,避免消费者买到假货,” 孙阿婆补充:“焊接温度也得有基础标准,750c适合新手,不容易焊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