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9章 博览共生(1 / 5)

加入书签

子时?博览前夜,融艺细检

法国巴黎中欧非遗博览会场馆内,灯火如昼。赵阿公与欧洲非遗组织代表安娜蹲在 “融艺树” 旁,逐片检查枝叶上的手作展品 —— 西安分中心的竹编皮影灯挂在左侧枝桠,灯架上玫瑰纹样的藤丝每厘米 4 纹,验艺草贴在灯架接口处,泛绿证明编法合规;欧洲工匠皮埃尔的蕾丝挂件缀在右侧,蕾丝边缘缠绕着 0.1mm 的银丝,与竹编形成细腻呼应。“这盏灯的 AR 芯片要再测一次,确保欧洲观众扫码能看到竹编过程,” 赵阿公指着灯座,安娜立刻让技术员调试,屏幕上很快浮现阿竹在西安分中心编灯架的画面,“没问题,连‘缠丝编法’的英文解说都很清晰,” 技术员说。

林羽协助中欧工匠检查联合展品:“珐琅银草银饰” 的银基底由苏州分中心制作,999 纯银经银草检测合格,欧洲工匠索菲亚烧制的珐琅层色彩均匀,两者衔接处无缝隙;“竹编皮革盒” 的竹盖由阿竹编制,皮革底座出自欧洲少年莉莉之手,盒内刻着 “中欧融艺” 的双语字样。“有个皮革盒的竹盖有点松,” 林羽发现问题,阿竹立刻取出竹草汁,用棉签蘸着涂抹接口,莉莉则用皮革胶水辅助固定,半小时后,盒子开合顺畅,“老手艺的胶水和现代皮革胶居然能这么搭,” 莉莉惊叹,阿竹笑着说:“只要能让作品好,不管是哪的方法都能用。”

子时末,所有展品检查完毕,中欧工匠们围坐在 “融艺树” 旁,喝着六艺茶,用中英双语聊着明天的开幕。赵阿公举起茶杯:“以前总觉得隔着山隔着海,现在才知道,好手艺能把大家连在一起,” 安娜碰了碰茶杯:“这杯茶里有中国的味道,也有我们欧洲的情谊,明天一定会让观众感受到。” 林羽望着 “融艺树” 上的展品,突然懂得 “博览前夜非易事,融艺细检显匠心” 的真意 —— 非遗全球化的根基,藏在展品的调试、方法的融合、情谊的共鸣里,藏在每个为完美兜底的瞬间。

丑时?嘉宾接待,文化共鸣

场馆外的大巴车陆续抵达,来自全球的嘉宾、媒体、非遗传承人齐聚。孙阿婆在接待区为嘉宾佩戴 “六艺草木胸针”—— 竹草编的底座,嵌着银草做的叶片,每个胸针都附一张小卡片,用中英双语写着 “草木传情,非遗共生”。“这胸针太精致了,戴在身上就像带着中国的春天,” 法国非遗专家马克接过胸针,孙阿婆笑着教他用胸针上的银草检测随身带的银笔:“草叶泛绿,说明您这银笔纯度高,是好东西,” 马克按方法一试,果然草叶变绿,兴奋地拍了照发社交平台。

林羽负责媒体接待,为记者们分发 “博览指南”:封面是 “融艺树” 的插画,内页标注各展区亮点,还附了中欧工匠的采访时间表。“上午 10 点‘融艺树’揭幕,下午 2 点有中欧少年传承人的联合演示,” 林羽向记者介绍,“如果想拍深度内容,推荐去‘技艺溯源区’,那里有六艺竹编从老竹坡到欧洲的全过程展示。”

丑时半,嘉宾们参观预展区,在 “联名款展区” 前驻足:“竹编蕾丝挂件” 前围满了女性观众,“珐琅银草银饰” 则吸引了不少珠宝设计师。一位意大利记者问阿银:“为什么要在银饰上加草叶纹路?” 阿银回答:“这是我们六艺的‘根’,不管走到哪里,都不能丢,就像你们意大利的珐琅,也有自己的传统纹样,” 记者点头:“你说得对,非遗的魅力就在于‘守根’和‘相融’。” 林羽望着互动的场景,突然懂得 “嘉宾接待非易事,文化共鸣无国界” 的道理 —— 非遗全球化的温度,藏在胸针的心意、指南的细致、对话的真诚里,藏在每个为文化破冰的瞬间。

寅时?开幕彩排,融艺亮相

开幕式彩排进入最后阶段,中欧工匠的联合表演正在调试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