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5章 盛耀全国(2 / 4)
急。”7 岁的小女孩朵朵编错了纹路,阿竹没有直接纠正,而是握着她的手,跟着草叶的指引重新编织,“对啦,这样就对了!” 朵朵举着完成的挂件,兴奋地跑向妈妈:“妈妈,我会编竹编啦!”
苏州分中心的银饰体验区,孙阿婆带着阿银教老年观众做 “简易银线戒指”:孙阿婆演示如何将银线弯成环形,阿银则用手机播放 AR 动画,展示银饰焊接的过程。65 岁的张大爷学得认真,他说:“年轻时见过这种银饰,没想到老了还能自己做,太有意义了!” 孙阿婆笑着给他的戒指刻上 “六艺” 二字:“这是您的专属非遗手作,要好好珍藏。”
林羽在体验区巡回协助,发现每个体验台都排着长队:年轻人喜欢 AR 互动,老年人偏爱手工制作,孩子们则对竹编、剪纸等简单技艺感兴趣。他赶紧协调分中心加派人员,西安分中心临时增开 2 个竹编体验台,昆明分中心调出备用的傣锦丝线,确保每位观众都能参与。“这是‘互动暖人心,非遗有温度’,” 林羽帮一位老奶奶固定银线,“博览会不只是看展品,更是让大家亲手触摸非遗,感受老手艺的魅力。” 望着满区的欢声笑语,他突然懂得 “体验互动非易事,老少同乐传温情” 的道理 —— 非遗传承从不在单向的展示里,而藏在手把手的教学、AR 的辅助、耐心的指导里,藏在每个为文化播撒种子的瞬间。
午时?学术论坛,思想碰撞
展馆的 “学术论坛区” 座无虚席,“非遗传承与创新” 主题研讨正在进行。高校李教授率先发言,展示六艺非遗的数字化成果:“通过数字平台,我们已实现 300 多件展品的 3d 建模,线上传承课堂覆盖全国 10 万用户,学术研究报告被 20 所高校引用 —— 数字化让非遗突破地域限制,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” 台下的非遗研究者纷纷点头,有人提问:“数字化会不会削弱手工技艺的温度?”
赵阿公接过话茬,举起手中的竹编灯:“不会!你看这灯架的藤丝,仍是 0.5mm 的手工编织;银饰的焊接,还是 750c的老规矩 —— 数字化是工具,不是替代,它让更多人看到手工的价值,反而能吸引更多人学手艺。” 西安分中心的老秦补充:“我们的竹编皮影灯,既有手工编织的温度,又有智能调光的便捷,年轻人喜欢,老匠人也认可,这就是‘传统为根,创新为翼’。”
林羽帮忙记录论坛观点,整理出 “非遗传承三大共识”:坚守核心技艺标准,拥抱数字化工具,融入地域文化特色。评艺草的叶片贴在观点记录上,每个共识旁都泛着绿光,象征 “实践验证可行”。论坛结束后,不少非遗项目负责人围着联盟团队,希望加入六艺联盟,“这是‘思想碰撞出火花,联盟影响再扩大’,” 林羽看着交换联系方式的人群,“学术论坛不仅是交流,更是为非遗联盟吸纳新力量。” 望着热烈的讨论场景,他突然懂得 “学术论坛非易事,思想引领未来路” 的道理 —— 非遗发展从不在固步自封里,而藏在观点的碰撞、共识的形成、联盟的扩容里,藏在每个为文化指路的瞬间。
未时?文创展销,销量火爆
展馆的 “文创展销区” 人潮涌动,各分中心的特色产品成了 “抢手货”。西安分中心的 “竹编皮影灯” 前,排队的观众从展台排到展区门口,工作人员不得不实行 “限购”,每人最多买 2 盏;苏州分中心的 “银饰苏绣首饰盒”,因能定制刻字,成了年轻人的送礼首选,阿银忙着记录定制需求,“今天已接了 150 个定制单,要加班赶工才能发完。”
广州分中心的 “陶瓷广绣茶具” 与当地茶企合作,推出 “茶具 + 茶叶” 联名礼盒,不少游客一次性买 10 盒,“回去送给客户,既有文化感又实用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