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4章 造势全国(1 / 5)

加入书签

丑时?原料检测,标准前置

武汉原料枢纽的 “原料检测实验室” 连夜筹建,高校派来的技术团队带着检测设备入驻:纤维密度仪用于检测竹藤、蜀锦的原料纯度,金属检测仪验证银料、铜件的成分,陶瓷土分析仪筛查陶土的含沙量 —— 每件设备旁都放着 “标样草”,叶片上带着六艺原料的标准参数,检测时只需将原料与草叶对比,数据吻合即达标,“这是‘标样草定标,检测高效’,” 技术团队负责人小张调试设备,“以前靠老匠人手感判断,现在用数据说话,标准更统一,原料质量更有保障。”

林羽帮忙整理检测流程:竹藤原料需先测纤维密度(达标值≥0.8g\/cm3),再查含水量(合格范围 12%-15%);银料要验证纯度(999 纯银为标准),还要检测杂质含量(≤0.1%);陶土需分析铝含量(≥30%)与铁含量(≤5%),确保烧制后质地坚硬。标样草的叶片贴在流程表上,每个检测项旁都显出对应的草叶纹路,“这是‘草木导检,流程清晰’,” 林羽说,“枢纽工作人员按流程操作,不会遗漏任何一项检测,从源头守住六艺标准。”

凌晨三点,首批西安分中心的藤条送检:纤维密度仪显示 0.85g\/cm3,标样草叶片泛绿;含水量检测 13.5%,草叶继续亮绿;杂质筛查无异常,草叶保持绿光 —— 判定合格,可发往西安。而某批成都分中心的蜀锦原料,因纤维密度 0.75g\/cm3 未达标,标样草泛红,被标记为 “需返工”,“这是‘检测守关,标准不松’,” 老周看着检测结果,“不合格的原料绝对不能流入分中心,否则会影响成品质量,砸了六艺的招牌。” 林羽望着合格的藤条被打包发货,突然懂得 “原料检测非易事,标准前置固根本” 的道理 —— 非遗全国传从不在原料的将就里,而藏在设备的精准、标样草的指引、检测的严格里,藏在每个为质量把关的瞬间。

寅时?广州分建,瓷绣融合

广州分中心的筹备现场灯火通明,负责人阿瓷(李阿公的徒弟)带着当地工匠搭建 “陶瓷 + 广绣” 工坊:烧制区摆放着按 “杯口直径 8cm” 标准定制的窑炉,刺绣区铺着广绣传承人老何带来的绸缎,原料区整齐堆放着武汉枢纽送来的陶瓷土与丝线,“这是‘瓷绣共生,地域融合’,” 阿瓷检查窑炉温度,“广州的广绣以细腻着称,六艺的陶瓷质地坚硬,两者结合能做出既有质感又有美感的非遗作品。”

林羽通过数字平台远程支援:将高校设计的 “陶瓷广绣茶具” 3d 模型发送给阿瓷,标注 “壶身广绣区域尺寸 15cmx8cm”“陶瓷底色为米白”,还分享了杭州分中心 “陶茶共生” 的经验,建议在茶具上刻 “广绣纹样 + 六艺标识”,“这是‘经验共享,少走弯路’,” 林羽说,“新分中心不用从零摸索,借鉴现有成功案例,能快速落地出成果。”

老何带着广绣工匠尝试在陶瓷坯上绣制:先在半干的陶坯上勾勒纹样,再用特制绣针将丝线嵌入,陶草与绣草的叶片放在坯体旁,露水让陶坯更易吸附丝线,不易脱落。凌晨五点,第一件 “陶瓷广绣茶杯” 雏形完成:米白瓷坯上绣着岭南荔枝纹样,杯底刻着 “六艺非遗” 标识,“这是‘新分首作,地域出彩’,” 阿瓷拍下作品上传平台,“既保留六艺陶瓷标准,又融入广州广绣特色,肯定能受当地市场欢迎。” 林羽望着线上的作品,突然懂得 “新分落地非易事,地域融合显特色” 的道理 —— 非遗全国传从不在千篇一律的复制里,而藏在模型的指引、经验的借鉴、特色的融入里,藏在每个为新分中心拓路的瞬间。

卯时?昆明分启,竹傣相融

昆明分中心的 “竹编 + 傣锦” 工坊在晨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