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3章 佳作新篇(1 / 5)

加入书签

巳时?大赛初评,草木助选

“六艺非遗创新大赛” 初评现场设在省城美院的展厅,300 多份参赛作品按地域分区摆放,每件作品旁都贴着 “作品信息卡”,标注融合的六艺标准与当地非遗元素。高校评审团、联盟老匠人、市场专家组成的评审组,手持 “评艺草” 逐一查看 —— 这草是高校培育的 “评审专用草”,叶片会随作品的 “技艺合规度”“文化融合度”“市场潜力” 变色:绿光代表优秀,黄光代表合格,红光代表需改进,“这草能帮我们快速筛选,” 李教授握着评艺草,“比单纯靠主观判断,更客观、更高效。”

林羽跟在评审组旁记录:西安学生团队的 “竹编皮影灯” 旁,评艺草泛着亮绿,叶片上还映出 “藤丝 0.5mm 达标”“皮影纹样融合度 90%” 的字样;苏州企业的 “银饰苏绣首饰盒” 前,草叶绿光闪烁,标注 “银纯度 999 合格”“苏绣针脚密度达标”;成都非遗工坊的 “木雕蜀锦屏风” 边,草叶同样泛绿,显示 “木雕深度 3mm 合规”“蜀锦色彩搭配佳”。而某作品因 “竹编藤丝粗细不符标准”,评艺草泛着红光,被标记为 “需优化后复评”,“这是‘草木评艺,标准为尺’,” 赵阿公看着草叶颜色,“不管创意多好,不符合六艺标准,就不是合格的非遗创新作品。”

初评结束,共选出 100 份作品进入复评,涵盖全国 15 个省份的非遗项目,其中 “六艺 + 当地非遗” 的融合作品占比 80%。林羽帮忙整理初评报告,发现评艺草标记的 “优秀作品”,大多兼顾了技艺标准、文化内涵与市场需求,“这是‘初评定方向,标准守底线’,” 林羽说,“让创新不偏离非遗的根,才能真正为传承赋能。” 望着筛选出的作品,他突然懂得 “大赛初评非易事,草木助选保质量” 的道理 —— 非遗创新从不在无度的创意里,而藏在评艺草的客观、标准的坚守、评审的专业里,藏在每个为创新定调的瞬间。

午时?复评研讨,多维考量

复评研讨会在美院会议室召开,评审组围绕 “优秀作品” 展开深度讨论:西安 “竹编皮影灯” 的智能调光功能,是否会削弱传统技艺的存在感?苏州 “银饰苏绣首饰盒” 的 AR 芯片成本过高,是否适合批量生产?成都 “木雕蜀锦屏风” 的尺寸过大,是否便于运输与销售 —— 每个问题都直指 “创新与实用”“传统与现代” 的平衡。

赵阿公提出 “技艺优先” 原则:“智能调光可以保留,但要在灯架上清晰展示竹编纹路,不能让技术盖过手艺;” 孙阿婆建议 “成本控制”:“AR 芯片可以换成基础款,保证核心功能即可,降低售价才能让更多人买得起;” 陈师傅则强调 “市场适配”:“屏风可以做可拆卸款,方便运输,还能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。” 高校专家用 “非遗市场分析模型” 验证建议:基础款 AR 芯片可降低 30% 成本,可拆卸屏风的运输成本减少 40%,调整后作品的市场接受度提升 50%,“这是‘多维考量,落地为要’,” 李教授展示分析数据,“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展厅,要能走进市场、走进生活。”

林羽帮忙记录修改建议,每个作品的调整方案都标注了 “六艺标准保留项” 与 “创新优化项”:西安皮影灯保留 “竹编 0.5mm 藤丝”,优化 “调光功能操作界面”;苏州首饰盒保留 “银饰焊接 750c标准”,更换 “低成本 AR 芯片”;成都屏风保留 “木雕 3mm 深度”,设计 “可拆卸模块”。评艺草的叶片贴在方案旁,泛着绿光表示 “调整后达标”,“这是‘复评磨细节,落地有保障’,” 林羽说,“让优秀作品不仅能获奖,还能真正量产、真正盈利。” 看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