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8章 非遗扎根(3 / 5)
的模,“这是‘草木应节’,” 小周指着纹路,“我们可以做‘六艺端午礼盒’:竹编的香囊、刺绣的彩绳、木雕的粽子模、陶瓷的粽子碗、银饰的香囊扣、制茶的端午茶。”
工匠们纷纷点头:赵阿公说竹编香囊要编出 “六艺纹”;张阿婆说刺绣彩绳要绣上 “端午安康”;郑阿公说木雕粽子模要刻上 “六巷故事”;李阿公说陶瓷粽子碗要绘上 “草木纹”;孙阿婆说银饰香囊扣要嵌上 “艾草纹”;王阿公说端午茶要配 “竹编茶则”。少年传承人们也提了建议:阿竹说香囊可以做成立体的,阿绣说彩绳可以加香包,“这是‘老习俗新做,老手艺新用’,” 孙阿婆笑着说,“让年轻人觉得端午也能很时尚。”
林羽帮忙画设计草图,每个文创都兼顾传统与现代:竹编香囊可拆洗,刺绣彩绳可调节,木雕粽子模可当摆件。草图旁的草木叶片泛着光,仿佛在为新设计喝彩。林羽望着草图,突然懂得 “文创应节非易事,传统现代巧结合” 的道理 —— 非遗扎根从不在固守传统里,而藏在节日的灵感、设计的碰撞、少年的创意里,藏在每个为手艺添彩的瞬间。
午时?农户签约,工农共生
日头正中,后山的五位农户来到工坊,签订 “原料种植合作协议”。赵阿公给种竹的农户递上竹苗和 “楠竹种植手册”,手册上印着竹草的纹路,写着 “三年成竹,五年成林”;王阿公给种茶的农户递上茶苗和 “老茶树养护手册”,手册上印着茶草的纹路,写着 “春采芽,夏修枝”;张阿婆给养蚕的农户递上蚕种和 “蚕丝培育手册”,手册上印着丝草的纹路,写着 “温湿度,要记牢”——“这是‘手艺带农户,工农一起富’,” 赵阿公握着农户的手,“你们种出好原料,我们做出好手艺,大家一起赚钱。”
农户们也很高兴:种竹的李大叔说,后山的荒地终于能派上用场;种茶的王大婶说,再也不用愁茶叶卖不出去;养蚕的刘小哥说,能跟着学新技术,心里踏实。林羽帮忙登记合作信息,发现每个农户都留了联系方式,还加了 “原料交流群”,“这是‘长期合作,互相帮衬’,” 他看着登记表,“工坊有了稳定原料,农户有了稳定收入,多好。”
签约后,工匠们和农户一起在工坊后院开辟 “试验田”,种下竹苗、茶苗、蚕桑。六艺的草木种子撒在田边,很快冒出嫩芽,嫩芽的纹路竟与作物的纹路相连,“这是‘草木认共生’,” 郑阿公看着嫩芽,“说明我们和农户能长久合作,一起把日子过好。” 林羽望着试验田,突然明白 “工农共生非易事,手艺带富惠乡邻” 的真意 —— 非遗扎根从不在孤立的发展里,而藏在合作的协议、手册的指导、试验田的希望里,藏在每个为乡村振兴助力的瞬间。
未时?线上直播,文创热销
日头偏向西南,工坊的 “线上直播卖端午文创” 正式开始。阿竹、阿银等少年传承人当主播,赵阿公、孙阿婆等老匠人当 “嘉宾”:阿竹演示竹编香囊的制作,赵阿公讲解竹纹的寓意;阿银演示银饰香囊扣的打造,孙阿婆讲解银饰的历史;阿木演示木雕粽子模的雕刻,郑阿公讲解木雕的技法 ——“这是‘老匠人讲故事,年轻人卖产品’,” 林羽在一旁帮忙控场,“老的懂文化,年轻的懂直播,正好互补。”
直播间里很热闹,网友们纷纷留言:有的问香囊能不能定制,有的问粽子模能不能刻字,有的问端午茶有没有礼盒装。少年们一一解答,老匠人偶尔补充:赵阿公说定制香囊要等三天,孙阿婆说刻字要加专属纹样,王阿公说端午茶礼盒有六艺包装。直播不到一小时,端午文创就卖了两百多套,“这是‘线上传艺,线下卖货’,” 阿竹看着订单,“比我们预想的还火!”
突然,直播间的网络卡顿,阿银立刻拿出手机开热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