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7章 伦理天成(4 / 4)

加入书签

连成一片,守夜的萤火虫在坛边飞舞,闪光的频率与《中庸》“赞天地之化育” 的德化频率相合 ——“这是‘天地同德’,” 孔先生指着渐暗的天空,“此刻天地伦理坛的德气统领诸坛,众生的德性觉悟度达到顶峰。” 仲义用觉悟仪测量,坛内的人们明德度比酉时高了五个百分点,“《礼记》里说‘戌时天合,伦理天成’,” 他指着仪器,“就像日月照临,天地气也在彰显德性。”

在夜幕的笼罩下,学子们身着庄重的礼服,整齐地站在天地伦理坛边,举行着庄严肃穆的祭天仪式。

天地伦理坛的供品摆放得极为讲究,与天地的德性完全对应。天位上放置着苍璧,那是一种象征着天的青色美玉,代表着天空的高远和纯净;地位上则摆放着黄琮,这是一种黄色的玉琮,寓意着地的厚重和承载;而人位上则摆放着嘉禾,那是饱满的稻谷,象征着人类的繁衍和生命的延续。

“戌时祭天,得诚敬足。”主祭的学子高声说道,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,“祭品合其德,方能感通天地。”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天地的敬畏和对祭天仪式的重视。

林羽站在人群中,静静地望着那些虔诚的身影。他突然意识到,所谓的“人道”,或许就是让众生各自遵循其德性。祭天,是借助天地坛的德气来感通天地;修身,则是借助各伦坛的德性来成就自我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质,这些差异在各自的伦坛中得到彰显,但同时又在整个五常坛的气场中相互圆融,共同构成了夜的安宁。

在这个瞬间,林羽仿佛领悟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道理,一种关于人性、道德和宇宙的和谐统一。他不禁想起了那句古老的谚语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也许,这就是祭天仪式所传达的真正意义吧。

亥时?诸伦归位,德性归元

万籁俱寂时,林羽坐在中央的中庸枢纽石上,五常坛与诸伦理坛的轮廓在月光里清晰可辨。各石上的草木在夜风中轻轻摇曳,叶片的摆动频率与对应的伦理德性变化相合 —— 仁坛的仁草心形叶分明,义坛的义草向中央倾斜,礼坛的礼草则整齐排列,天地伦理坛的天地草环绕四周,形成完整的伦理德性气场。

孔先生走来,将各坛的露水混合在一起,倒入坛心的洙泗泉,“这叫‘德性归元’,” 他指着泛起涟漪的泉水,“就像伦理天成,德气也在流转后回归本源。” 林羽望着那潭泉水,水面倒映着满天星斗,与诸伦理坛的排列完全对应,突然懂了 “五常立本修身,伦理天成” 的真意 —— 不是要消除德性的差异,而是在差异中感受伦理圆融的妙处,就像这五常坛的存在,不是要证明德性的对立,而是要彰显对立中那永恒的中和。

坛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,清脆而有节奏,仿佛是时间的脚步声,缓缓地在夜空中回荡。这声音与坛内学子的夜读声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声,宛如天籁。

林羽静静地闭上双眼,沉浸在这片声音的海洋中。他感觉自己仿佛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而是与五常坛融为一体。他的身体渐渐变得轻盈,仿佛变成了一股流转的德气,在夜色中轻轻起伏。

他的思绪随着德气飘荡,与星辰、云朵、典籍的墨香以及礼器的古意相互交融。在这一刻,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和谐,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周围缓缓运转。

而那隐藏在石缝、草间、露里的五常,正借着万物的形态,悄然流转。它们没有开始,也没有结束,就像生命的轮回一样,生生不息。林羽的心灵被这股无形的力量所触动,他领悟到了五常的真正含义——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,更是一种宇宙间的自然规律,贯穿于万物之中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