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1章 岫畔生荣(4 / 7)
,藤蔓纤细,顺着石壁攀爬,可散湿;水位种雪灵芝,伞状的叶片洁白如雪,能保润;火位种景天,肉质叶片肥厚,抗寒又燥;土位种灵脉草,根系发达,可通脉。玄蕴道长手持桃木剑,在花盆间缓缓走动,剑尖画出淡淡的弧线,像是在连接五行的能量:“此为‘五行化湿阵’,可引云窟灵脉流转,让灵草互为滋养、共解湿毒,形成循环之势。”
邱工拿着生长灯在一旁监测,仪器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,最终定格在 “35%” 的位置。他兴奋地拍手:“太神奇了!灵草的化湿效率比普通种植高 35%!这便是道家‘天人合一’的智慧,人与自然、草木与云窟,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,顺应这种联系,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玄蕴的弟子们开始在云窟周围布设 “灵脉监测网”。他们从山间砍来新鲜的松枝,去掉叶片,只留下笔直的枝干作为传感器,每隔一段距离就将松枝插进灵草丛中,枝梢系着红色的细绳,绳子在风中轻轻晃动。“灵脉通,则红绳轻颤,幅度均匀;灵脉滞,则红绳不动,或是颤动杂乱,” 一个弟子向林羽解释,手里还拿着一本手绘的监测手册,“这方法是师父传下来的,比任何电子仪器都准,还不会对灵脉造成干扰。”
村民们也没闲着,他们聚在石屋的院子里,制作 “道家云窟图谱”。图谱用厚实的牛皮纸制成,上面贴着灵草的标本,每个标本旁边都用毛笔标注着对应的五行属性、化湿能力和养护方法。“我们还在图谱上印了二维码,” 一位戴老花镜的老者指着图谱角落,“扫一下就能看道长讲云窟文化的视频,既教大家怎么种灵草,又能让大家了解道家的道理,比单纯的说明书有用多了。” 林羽拿起一张图谱,指尖抚过干燥的灵草标本,能感觉到叶片的纹理,心里满是感动 —— 云窟的修复,早已不是几个人的事,而是所有人共同的牵挂。
中午,“道家云窟市集” 在窟前的空场热闹开场。空场中央用石头摆出了八卦的形状,周围摆满了村民和师生们的摊位。林羽和几个村民一起,摆了个 “灵草蕴灵站”,摊位上放着几个玻璃缸,里面装着湿化石片,有的石片旁种着灵草,有的则没有。对比之下,种有灵草的石片酥化程度明显降低,表面也更光滑。旁边的展板上,贴着《太初规则》与《庄子?大宗师》的对照条文,还用彩色的笔画出了重点。
玄蕴道长坐在摊位旁的竹椅上,现场讲解 “阴阳化湿法”。他手里拿着一株雾水葛,指着叶片说:“大家看,这雾水葛属木,适合种在潮湿的‘坎’位,能引燥气散湿;而景天属火,适合种在干燥的‘离’位,能抗寒保湿。种植灵草,关键在于根据云窟的湿滞分布,找到阴阳平衡的点,不能盲目种植。” 围观的人们听得入迷,时不时有人提出问题,道长都耐心地一一解答。
老秦则在旁边摆了个 “探险工具展”,摊位上放着他珍藏多年的高山探险工具:锈迹斑斑的冰镐、磨损的登山绳、旧指南针…… 最引人注目的是冰镐旁的几块酥化石片,石片上长着灵草的根系,根系将石片牢牢固定。“以前我来云窟探险,都是用冰镐凿石开路,生怕石片塌下来,” 老秦拿起一块石片,语气里满是感慨,“现在好了,用灵草固石,既保护了石窟,又能让我们亲近自然,这才是‘顺天应人’啊!”
下午的生态修复工作在废弃的香灰池展开。香灰池位于云窟的西侧,池底积着厚厚的香灰,颜色呈深灰色,摸上去又细又软,还带着淡淡的烟火气。池壁的石质酥化得更严重,用手一碰就能掉下碎末。林羽依着玄蕴道长 “以草通脉” 之法,蹲在池边,将匍匐灵草的幼苗小心翼翼地种在池底,让根系顺着池壁的缝隙向内生长。“香灰池为‘云窟灵脉之眼’,池内湿滞最重,灵草的根系如脉络,可通池中之滞,化灰中之湿,” 玄蕴道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