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9章 石室藏真(3 / 5)
,与玄藏的 “真脉相通” 之说,竟如出一辙。
下午的种植转向窟壁的浮雕缝隙。林羽依玄藏 “顺雕固植法”,将浮雕缝隙中的油烟灰轻轻清理,底层铺 8 厘米厚的草木灰(玄藏称其为 “化燥灰”,能中和燥气),中层填腐叶土与窟石粉末的混合物,“草木灰柔而化燥,窟石粉刚而固雕,” 玄藏往土中掺着松针,“二者相济,既能让灵草扎根,又能保护浮雕,就像给浮雕装绿色护膜。” 老尹用硬度仪检测,浮雕石质的硬度比之前提升 1.2 度:“这便是‘道法自然’的智慧,” 他记录数据,“不用化学加固剂,只借草木之力,既保古貌,又护石雕。”
文物保护与植物研究所的师生们背着采样箱来了。他们要在石室建立 “岩生药草园”,采集灵草样本研究其化燥护石机制,显微镜下,真脉草的根系能分泌有机酸,软化油烟渍并促进其脱落,岩柏的叶片能吸附空气中的油烟颗粒,石韦的菌丝能深入石缝,增强石质的整体性。“这些数据要发表在《中国道教文物保护研究》,” 戴眼镜的教授调试着检测仪,“标题就叫‘道家石室藏真思想与灵草化燥护石技术的融合实践’,让更多人知道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。” 林羽看着学生们给灵草标注五行属性 —— 真脉草属土(通脉)、岩柏属木(化燥)、石韦属水(润石),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,是在以草木为笔,在石室的浮雕上书写 “阴阳调和” 的藏真篇章。
傍晚的雷阵雨骤至,林羽与众人忙着加固窟壁上的灵草。玄藏却立于窟前,任由雨水打湿道袍,手中八卦镜的镜面在雨中映出石室的全貌:“《道德经》云‘上善若水’,此雨为‘通脉之水’,可助灵草化燥,无需躲避。” 雨水顺着窟壁的石缝流淌,在灵草根部汇成细小的溪流,老尹抹着脸上的雨水笑:“以前下雨怕石质风化,现在有了灵草,反倒盼着雨来,这就是‘变害为利’啊!” 雨幕中,窟门的 “镇窟石” 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清晰,灵草在雨水中舒展叶片,仿佛整个石室都在雨水的滋养下,慢慢恢复真脉的活力。
晚饭在窟前的石桌吃,铁锅炖的山鸡飘着真脉草香,鸡肉的鲜嫩裹着岩生草木的清苦。玄藏道长取出珍藏的 “藏真茶”,茶叶采自窟旁的野生岩茶,用石室的阴干之法制成:“此茶吸石室真脉而生,性温而味醇,” 他给每人斟茶,“恰如石室的灵草,虽生在燥石之中,却有化燥之性。” 孟工从包里掏出份检测报告,最新数据显示石室石壁的苯并芘含量从 6 倍超标降至 2 倍:“达到文物保护标准了,” 他眼里闪着光,“再种半年,就能在窟前种观赏型灵草,给游客展示石室藏真的意境。”
夜里整理资料时,林羽将《太初规则》与《道德经》并置案头。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 对应 “石室之生,始于真脉,成于阴阳,盛于天地”;“无为而治” 对应 “不强行干预,只顺石之势”;“阴阳平衡” 对应 “燥石柔草,相生相克”。窗外的雨还在下,雨水顺着窟壁的石缝流淌,在石桌前汇成小小的水洼,玄藏在月下打坐,口中默念《清静经》:“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;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;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……” 林羽突然悟了,所谓 “藏真”,从来不是强行除污的洁净,而是 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—— 顺应石室的真脉,借草木的力量,让被燥气损伤的石窟自行愈合。
深夜的石室突然传来响动。林羽举着手电出去,光柱里惊起只岩鸽,翅膀扫过窟壁的石面,发出清脆的回响,嘴里叼着的草籽身上沾着真脉草的黏液。玄藏不知何时站在身后:“此鸟为‘石室之灵’,常来石窟筑巢,今携灵草籽,是真脉复苏之意。” 林羽蹲在窟门石缝旁,发现被岩鸽踩踏过的真脉草,根系反而更发达 —— 原来自然的扰动,并非破坏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