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0章 云窟蕴灵(3 / 4)
石壁就会留下凹陷,石粉簌簌往下掉;灵草幼苗刚栽进石缝,还没来得及固定,就随着石粉一起滑落,根本扎不了根。邱工的温湿度仪更是显示,洞内湿度高达 92%,常年的高湿环境让石质持续酥化,仿佛再碰一下,整面墙都会塌下来。“这是‘湿滞亢盛’之区,阴寒之气太重,草木难以存活。” 玄蕴道长眉头微蹙,却没有慌乱,他从随身的布包里取出一把桃木剑,剑身泛着温润的光泽,是常年摩挲的痕迹。他在藏经洞周边的地面上画出简易的八卦图,乾、坤、震、巽、坎、离、艮、兑八个方位清晰明了,每一笔都透着沉稳。“洞内属‘坤’位,土性过湿,需先引来燥散之气,平衡阴湿。” 他让弟子们去山巅采集干松枝 —— 山巅风大,松枝晒得干燥,带着松脂的香气,弟子们抱着松枝回来时,衣摆上都沾着松针。玄蕴道长亲自指导他们编织 “散湿帘”,松枝顺着气流方向排列,疏密有致,然后沿洞壁内侧铺设,像一层保护性的屏障。“此为‘燥化湿滞’之法,” 玄蕴道长指着散湿帘解释,“松枝属木,木能疏土,可引导洞外的干燥气流进入洞内,散去多余的湿滞之气,等灵草扎根后,自然能实现阴阳调和。”
林羽忽然想起《太初规则》中 “湿有黏滞,化有燥散,草木能解” 的批注,墨迹旁还有前辈画的简易草木图,与玄蕴道长的 “阴阳平衡” 之道不谋而合。他立刻让团队找来废弃的竹篾 —— 这些竹篾是之前清理窟前杂物时发现的,原本打算丢弃,现在正好派上用场。他们按八卦图的 “离” 位(属火,主燥)铺设竹篾,只留 “坤” 位(属土,主湿)透湿,形成一个巧妙的气流循环系统。“这样既不阻碍洞内的湿气自然循环,又能散去多余的湿滞,恰合‘过犹不及’的中道,不会让洞内过于干燥,也不会让湿气滞留。” 林羽一边调整竹篾的角度,一边说道,眼中满是豁然开朗的光芒。
没过多久,山下村落的村民们也挑着竹筐来了。以采高山药材为生的刘婶走在最前面,她穿着蓝色的粗布棉袄,头上裹着花头巾,手里捧着个旧陶罐 —— 陶罐表面有些磨损,罐身上的雪灵芝纹却清晰可见,花瓣舒展,栩栩如生。“这是我奶奶年轻时画的,那时候云窟还没衰败,我们上山采药,药篓里总能采到‘灵脉草’,炖在汤里,喝了能驱寒。” 她指着窟前的湿滑石坡,语气里满是怀念,“2022 年的《云窟环境报告》我也看了,上面写着‘石质酥化速率较十年前加快 3 倍’,那时候我就想着,要是能为云窟做点什么就好了。” 林羽接过刘婶递来的灵草苗,发现每株灵草的根部都裹着一层陶土,陶土中还混着细细的火山灰 —— 后来他才知道,这是玄蕴道长特意为村民们调制的 “通脉灵土”,怕村民们带来的灵草苗不适应云窟的环境。“火山灰能散湿,陶土能护根,” 玄蕴道长捻起一撮陶土,放在阳光下细看,陶土泛着淡淡的红色,“云窟因湿滞而灵脉紊乱,暂时用这‘通脉灵土’稳住石气,等灵草成势,根系扎进石壁,自然能让灵脉重新流通。”
很快,周边的气象观测员、文物爱好者也闻讯赶来。气象观测员小李带来了便携式湿度计,忙着测量洞内外的湿度差,还在窟前立起了小型气象站,记录温度、湿度、风速的变化;文物爱好者张先生则带着相机,小心翼翼地拍摄灵草栽种的过程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;还有几位信奉道教的居士,特意带来了香烛,要帮灵草 “开光”,窟前的空地上竟摆起了简易的法坛 —— 香烛燃起,烟雾袅袅,与山间的云雾交织在一起,倒也多了几分肃穆与庄重。
中午的日头最烈时,雾气渐渐散去,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云窟上,给酥化的石壁镀上了一层金边。玄蕴道长的 “散湿法” 终于显效 —— 邱工的检测仪显示,藏经洞的湿度降至 75%,达到了灵草生长的适宜范围;酥化的石面上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