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2章 石场融绿(2 / 5)
58c:“这是‘阳亢无阴’之区,” 玄清道长取出桃木剑,在岩面画出简易太极图,“阳面火气过盛,需先引阴柔之气。” 他让村民们采集山阴处的腐殖土,混合着井水调成糊状,涂抹在岩面朝阳处,“此为‘滋阴潜阳’之法,” 玄清解释,“腐殖土属阴,井水为至阴之物,可暂抑岩面火气,待灵草扎根后,自能阴阳调和。” 林羽想起《太初规则》中 “火有炎凉,水有润燥,草木能衡” 的批注,与玄清的 “阴阳平衡” 之道不谋而合,便让团队找来废弃的遮阳网,按太极图的阴鱼方位铺设,只留阳鱼处透光:“既不阻阳气,又能避烈日,恰合‘过犹不及’的中道。”
山下道观的道士们挑着药箱来了。他们带来了培育多年的耐岩灵草,根系粗壮如铁丝,“这些草在观后的岩缝里长了十年,” 领头的道士放下药箱,“道长说石场的气脉与道观相通,需以草木为引,连通天地之气。” 林羽接过灵草苗,发现根部裹着的陶土中混着朱砂 —— 玄清道长特意调制的 “镇石土”,“朱砂能安神,陶土能固根,” 玄清捻起一撮陶土,“石场因炸山而气脉紊乱,需以此暂稳地气,待灵草成势,自能气脉流通。” 很快,周边的采药人、风水先生都来了,有人带来罗盘测方位,有人要帮灵草 “开光”,岩下的空地上竟摆起了简易的法坛。
中午的日头最烈时,玄清道长的 “滋阴法” 显效。向阳面岩缝的温度降至 38c,焦卷的灵草叶片间冒出新绿,秦工的检测仪显示岩面湿度提升 18%:“你看这太极图的痕迹,” 玄清指着岩面,阴鱼处的腐殖土仍保持湿润,阳鱼处的灵草正沐浴阳光,“阴阳相生,方得长久,若一味遮阳,反会让草木‘阴盛阳衰’,难以生长。” 赵叔扛着块平整的岩板走来,板面上天然形成的纹路如八卦图:“这是当年炸山时崩落的‘卦石’,” 他用清水洗净岩板,“道长说可将它嵌在岩壁中央,当‘镇场石’。” 林羽与众人合力将岩板嵌入岩壁,玄清道长洒下五谷:“《周易》云‘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’,此石为地之骨,草木为地之毛,骨毛相依,方为完整。”
午休时,林羽跟着玄清道长沿山巡查。采石场的废弃矿道深不见底,岩壁上的水珠顺着钟乳石滴落,叮咚如琴;山顶的了望台早已坍塌,只留几根锈迹斑斑的钢柱。“此处为‘兑’位,属金,气脉最燥,” 玄清在矿道口插上桃木枝,“需种耐旱的石斛,以‘金生水’之理,引气脉润化。” 走过炸山残留的药室,水泥地面的裂缝里长出丛石韦,叶片上的孢子囊如星点密布,“这草能‘通石气’,” 玄清摘下片叶子,“孢子落在岩缝中,能分解岩石中的矿物质,比任何肥料都管用。” 林羽想起《太初规则》中 “石有精粗,草木能化” 的记载,与玄清的 “石气相通” 之说,竟如出一辙。
下午的种植转向岩下的碎石堆。林羽依玄清 “分层固土” 之法,底层铺碎石(属金),中层填腐叶土(属土),上层种匍匐灵草(属木),“金生水,水生木,木克土,土生金”,玄清用罗盘标注五行方位,“如此循环,方能让碎石堆成‘活土’。” 赵叔用錾子在碎石堆上凿出浅沟,沟底铺着村民们编织的竹篾:“这是‘以木固土’,” 他拍着竹篾,“竹属木,能锁住碎石,灵草的根顺着竹篾生长,就像给碎石堆装了筋骨。” 秦工用坡度仪检测,碎石堆的稳定性比之前提升 40%:“这便是‘道法自然’的智慧,” 他对比数据,“不用水泥钢筋,只借草木竹石之力,既环保又持久。”
中医药大学的师生们背着药篓来了。他们要在石场建立 “岩生药草园”,采集灵草样本研究其药用价值,显微镜下,卷柏的根系能分泌有机酸,将岩石中的钙、镁元素转化为可吸收的养分。“这些数据要发表在《中国道教医药研究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