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4章 山林栖真(3 / 5)
是‘以木固石’,” 他拍着竹席,“竹属木,能锁住碎石,灵草的根顺着竹席生长,就像给石堆装了筋骨。” 岳工用坡度仪检测,乱石堆的稳定性比之前提升 50%:“这便是‘道法自然’的智慧,” 他对比数据,“不用水泥钢筋,只借草木竹石之力,既环保又持久。”
中医药大学的师生们背着药篓来了。他们要在山林建立 “林生药草园”,采集灵草样本研究其药用价值,显微镜下,杜仲的根系能分泌有机酸,分解板结土中的矿物质,黄柏的树皮能抑制土壤中的有害菌群,细辛的根系能吸收岩缝中的水分,输送给周边草木。“这些数据要发表在《中国道教医药研究》,” 戴眼镜的教授调试着检测仪,“标题就叫‘道家山林气脉思想在植被修复中的应用’,让更多人知道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。” 林羽看着学生们给灵草标注五行属性 —— 杜仲属木、黄柏属土、细辛属水,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,是在以草木为笔,在山林的大地上书写 “阴阳调和” 的生态篇章。
傍晚的山雨骤至,林羽与众人忙着加固坡上的灵草。玄真却立于坡顶,任由雨水打湿道袍,手中八卦镜的镜面在雨中映出山林的全貌:“《道德经》云‘上善若水’,此雨为‘通脉之水’,可助灵草扎根,无需躲避。” 雨水顺着坡上的沟槽流淌,在灵草根部汇成细小的溪流,老秦抹着脸上的雨水笑:“以前下雨怕滑坡,现在有了灵草,反倒盼着雨来,这就是‘变害为利’啊!” 雨幕中,坡顶的 “镇山石” 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清晰,灵草在雨水中舒展叶片,仿佛整个山林都在雨水的滋养下,慢慢恢复气脉的活力。
晚饭在残殿的石桌上吃,铁锅炖的山鸡飘着杜仲香,鸡肉的鲜嫩裹着草木的清苦。玄真取出珍藏的 “栖真茶”,茶叶采自观后古松旁的野生茶树,用石锅炒制而成:“此茶吸山气而生,性温而味醇,” 他给每人斟茶,“恰如这山林的灵草,虽生在焦土之中,却有固脉之性。” 岳工从包里掏出份检测报告,最新数据显示坡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从 0.5% 升至 1.8%:“达到造林标准了,” 他眼里闪着光,“再种半年,就能在坡上栽松树,给村民增加收入。”
夜里整理资料时,林羽将《太初规则》与《道德经》并置案头。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 对应 “山林之生,始于一脉,成于阴阳,盛于天地”;“无为而治” 对应 “不强行干预,只顺山之势”;“阴阳平衡” 对应 “焦土柔草,相生相克”。窗外的雨还在下,雨水顺着坡上的沟槽流淌,在残殿前汇成小小的水洼,玄真在月下打坐,口中默念《清静经》:“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;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;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……” 林羽突然悟了,所谓修复,从来不是 “人定胜天”,而是 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—— 顺应天地的规律,借草木的力量,让破败的山林自行通脉。
深夜的山林突然传来响动。林羽举着手电出去,光柱里惊起只松鼠,嘴里叼着颗杜仲籽,爪子上还沾着湿润的泥土。玄真不知何时站在身后:“此兽为‘山神之使’,常来山林储粮,今携灵草籽,是气脉复苏之意。” 林羽蹲在种植沟旁,发现被松鼠翻动的土壤里,灵草的根系反而更发达 —— 原来自然的扰动,并非破坏,而是 “道法自然” 的一部分,让草木在磨砺中长得更坚韧。
第二天清晨,村民们送来自制的 “五行山盆”。用陶罐分成五格,分别装着对应金木水火土的基质:金(金属碎屑)、木(木屑)、水(海绵)、火(陶粒)、土(腐殖土),“道长说这样能让灵草五行调和,” 王婶捧着花盆,“种在上面的草,长得比别处旺。” 林羽与众人将花盆沿坡排列,种上对应的灵草:金位种黄柏、木位种杜仲、水位种细辛、火位种景天、土位种苜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