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章 热田井畔(3 / 4)

加入书签

民家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炖排骨。灵草用的是耐热型品种,炖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硫磺香,“这草得用井水焯三遍,” 掌勺的大婶说,“老辈人传下来的法子,能去‘火气’,这叫‘以草平衡’。” 葛博士从保温箱里拿出份检测报告,最新数据显示尾水的硫化物浓度降至 0.8mg\/L:“达到渔业水质标准了,” 她眼里闪着光,“再种两个月,就能在下游河道养虹鳟鱼,给村民增加收入。”

夜里整理资料时,林羽把《地热电站设计规范》与《太初规则》做比对。发现很多理念可以互补,比如 “梯级利用” 与 “灵草梯度种植”,“防腐处理” 与 “植物分泌抗菌物质”,只是能量载体不同。窗外的地热井指示灯如星辰闪烁,山上的风送来硫磺与草木的混合气息,他给小陈发去设计图:“需要批耐高温种植模块,用陶瓷纤维制作,能嵌在井口保温层缝隙,既不影响散热又能增绿,就像给地热井戴绿围巾。”

深夜的井场突然传来响动。林羽举着手电出去,光柱里惊起只水鸟,翅膀扫过蒸汽管道的声音如笛鸣,嘴里叼着的灵草茎在月光下泛着银光。他想起葛博士说的 “热泉生态链”,突然明白地热田不仅是能源基地,也是特殊生物的避难所。蹲在种植槽旁,发现被水鸟翻动的土壤里,灵草的根系反而更发达 —— 原来高温与生命的碰撞,能催生出更坚韧的生存智慧。

第二天清晨,陶瓷厂送来了耐高温种植模块。模块的蜂窝结构既轻便又隔热,内侧的釉面光滑不沾水垢,“按您说的耐温标准做的,” 厂长用喷灯测试,“火焰直烧五分钟不变形,比金属盆安全。” 林羽和工人们将模块嵌在井口保温层的缝隙里,种上垂吊型灵草,藤蔓顺着管道缠绕而下,像绿色的隔热层:“这叫‘贴身防护’,” 他调整模块角度时说,“既能利用余热保温,又能吸收管道散热,就像给地热井披绿蓑衣。”

葛博士的团队开始布设智能监测网。传感器伪装成测温点、阀门的样子,藏在灵草丛中,“能实时监测温度、硫化物浓度和植物生长指标,” 她调试着物联网终端,“超标时自动启动喷淋降温,就像给灵草装智能管家。” 村民们则在制作 “热田植物图谱”,每个灵草品种都标注着耐受温度与药用价值,“扫二维码能看地热知识科普,” 戴斗笠的大叔展示图谱,“比单纯的警示牌有意思。”

中午的 “地热市集” 设在电站的空地上。林羽和村民们摆了个 “灵草热疗站”,展示灵草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状态,玻璃缸里的地热尾水经过灵草过滤,从浑浊的乳白色变成清澈,旁边的展板上贴着《太初规则》与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范》的对照条文。穿工装的工人们用模型演示地热发电流程,当讲到灵草如何吸收硫化物时,围观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。老秦趁机展示他收藏的钻井日志,泛黄的纸页上,2005 年的井喷记录像狰狞的伤疤,而现在的维护记录已平稳如镜:“这是最直观的变化,” 他拍着日志本,“灵草就像给地热田装了安全阀。”

下午的生态修复在钻井废液池展开。林羽教大家用 “植物 - 微生物联用技术”,在池面架设浮岛,种植水生灵草,水下投放脱硫菌群,“《齐民要术》说‘水热则生藻,草生则水凉’,” 他往浮岛下悬挂生物膜载体,“灵草吸收矿物质,微生物分解硫化物,搭档干活像给废液做双层净化。” 葛博士用离子色谱仪测试,数据显示处理效率提升 50%:“这叫‘协同净化’,” 她对比数据,“比单纯的化学处理更彻底,还能生产有机肥。”

傍晚的夕阳给地热田镀上金边时,地热生态馆的开馆仪式开始了。穿校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,沿着地热井的围栏排成队,将幼苗栽进馆前的温泉花盆。馆长给林羽颁发了 “地热守护者” 证书,证书内页用的是地热发电的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