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章 热田井畔(2 / 4)

加入书签

起泽丰村用葵花杆改良盐碱地的法子,让村民们运来葵花杆与脱硫石膏,按 4:1 比例混合成改良层:“这是老祖宗的‘以杆降盐’智慧,” 他将混合物铺在回灌池边缘,“葵花杆的纤维能吸附盐分,石膏的钙离子可改良土壤结构,搭档干活像给土壤装脱盐器。”

周边温泉度假村的经营者们来了。民宿老板张姐捧着个陶瓮,瓮身上的冰裂纹是常年盛温泉水浸出的痕迹,“我们的温泉池以前直接排地热尾水,” 她指着远处的度假山庄,“2016 年的《环境监测报告》记载‘下游河道鱼虾绝迹’。” 林羽接过张姐递来的灵草苗,发现根部裹的塘泥里混着活性炭 —— 是张姐特意准备的,“游客说这草泡过的温泉水更柔和,” 她用围裙擦着手笑,“林先生要是不嫌弃,我们度假村认养尾水区,每天来记录水质变化。” 很快,周边的农户、旅行社都来了,有人带来竹编种植筐,有人要开发 “灵草温泉” 项目,电站的中控室门口排起了长队。

中午的日头晒得蒸汽管道发烫时,葛博士的检测仪传来好消息。经过改良的回灌池区域,土壤含盐量降至 3.2%,灵草幼苗的卷叶间冒出新绿,“你看,” 她展示显微镜下的叶片表面,“这些灵草的盐腺能将多余盐分分泌到叶表,形成白色结晶,就像给植物装排盐管。” 冯工扛着段报废的输热管走来,管壁的水垢层如梯田般层层叠叠,“技改部要把旧锅炉房改造成‘地热生态馆’,” 他用砂纸轻磨管身,“馆长想请你在馆内做灵草耐热演示,既当展品又能科普,就像给地球体温做自然解说。”

午休的空闲,林羽跟着老秦沿井场巡查。地热井的自动放气阀每隔十分钟喷出股白雾,汽水分离器的压力表指针在 0.8mpa 处稳定跳动,回灌泵的嗡鸣声混着灵草的清香,形成奇特的地热气息。“西边的废弃钻井有处自流泉,” 老秦拨开缠绕的铁丝网,“水温常年稳定在 42c,适合种喜温的灵草。” 走过钻井液处理池,沉淀池的淤泥里长出丛水芹,叶片在热水中格外鲜嫩,“这草能监测水质,” 老秦掐片叶子,“叶片发黄就说明硫化物超标,比在线监测仪还灵敏。”

下午的种植转向汽轮机厂房周边。林羽教大家用 “降温种植法”,在厂房外墙架设喷淋系统,配合灵草的蒸腾作用形成局部降温区,种植槽内填着轻质陶粒与火山石,“这些陶粒能储水降温,” 他往基质里掺着蛭石,“灵草的根系可吸收设备散热,就像给厂房装绿色空调。” 葛博士用红外热像仪检测,数据显示有灵草覆盖的区域比裸露处低 5c:“这叫‘生态降温’,” 她对比能耗数据,“能让厂房的空调负荷降低 15%,比加装隔热层省钱。”

农业大学的师生们扛着温湿度计来了。他们要在井场做 “温度梯度 - 植物生长” 对照实验,井口 5 米内的灵草株高比 20 米外矮 30%,但耐热酶活性高出 40%。“这些数据要发表在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》,” 戴草帽的教授调试着数据采集器,“标题就叫‘药用植物对地热环境的适应性机制’,让更多人知道生命的耐热极限。” 林羽看着学生们给灵草叶片贴上温度传感器,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,是在给地球的内热编织绿色的缓冲带。

傍晚的雷阵雨让地热井的蒸汽与雨水交融。林羽和工人们忙着加固种植槽的固定装置,葛博士则监测着回灌水质的变化,雨点敲打蒸汽管道的声音如鼓点,灵草的叶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反倒更显油亮。“你看这回灌效率多稳定,” 老秦抹着脸上的雨水笑,“以前暴雨会导致回灌压力骤升,现在种了灵草缓冲,压力波动控制在 0.1mpa 以内,比建稳压罐管用。” 雨幕中,地热井的蒸汽在灵草叶上凝成水珠,折射出七彩虹光,像无数微型温泉在叶片上流淌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