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章 风场缀绿(3 / 4)
爸添着牛粪,“老辈人传下来的方子,能治风湿,这叫‘风草同源’。” 郝博士从保温箱里拿出份检测报告,最新数据显示风场的植被覆盖度升至 65%:“达到生态修复二级标准了,” 她眼里闪着光,“再种两年,就能申请‘绿色风电场’认证,给牧民分红。”
夜里整理资料时,林羽把《风电场工程建设用地标准》与《太初规则》做比对。发现很多理念可以互补,比如 “风机间距” 与 “灵草带宽度”,“接地电阻” 与 “植物蒸腾”,只是能量载体不同。窗外的风车在月光下投下巨大的影子,草原的风送来灵草与马奶酒的混合清香,他给小陈发去设计图:“需要批风车造型花盆,用回收叶片材料制作,能固定在塔筒平台,既抗风又能监测风速,就像给风机挂绿色风向标。”
深夜的风场突然传来异动。林羽举着手电出去,光柱里惊起只猎隼,翅膀扫过叶片的声音如裂帛,爪下抓着只啃食灵草籽的沙鼠。他想起郝博士说的 “风场生态岛”,突然明白风机群不仅是发电装置,也是猛禽的狩猎场。蹲在沙障旁,发现被隼类粪便滋养的灵草长得格外茁壮 —— 原来工业与自然的捕食关系,能催生出更平衡的生态链。
第二天清晨,复合材料厂送来了风车花盆。叶片造型的盆体上留着通风孔,底部的锚固件可固定在塔筒,“按您说的抗风标准做的,” 厂长用拉力计测试强度,“能承受 12 级大风,比塑料盆耐用。” 林羽和运维工们将花盆安装在塔筒 10 米高度,种上垂吊型灵草,藤蔓顺着塔筒缠绕而下,像绿色的电流:“这叫‘立体防风’,” 他调整花盆角度时说,“既能削弱塔筒周围的涡流,又能给设备降温,就像给风车披绿披风。”
郝博士的团队开始布设智能监测网。传感器伪装成石块、鸟窝的样子,藏在灵草丛中,“能实时监测风速、沙蚀量和植物生长,” 她调试着数据传输终端,“超标时自动启动滴灌系统,就像给灵草装智能管家。” 牧民们则在制作 “风场植物图谱”,每个灵草品种都标注着抗风等级与药用价值,“扫二维码能看实时风速,” 巴图展示着蒙汉双语图谱,“比单纯的警示牌管用。”
中午的 “风草市集” 设在运维站的空场。林羽和牧民们摆了个 “灵草固沙站”,展示灵草在不同风速下的生长状态,风洞模型里的沙粒在灵草阻挡下形成稳定的沙丘,旁边的展板上贴着《太初规则》与《风电场生态修复技术规范》的对照条文。穿工装的运维工们用模型演示风力发电原理,当讲到灵草如何通过降低粗糙度来减少风机载荷时,围观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。老郑趁机展示他收藏的检修记录,泛黄的纸页上,2017 年的叶片损伤报告像密集的星群,而现在的记录已稀疏如晨星:“这是最直观的变化,” 他拍着记录本,“灵草就像给风机装了防护罩。”
下午的生态修复在风场的弃渣场展开。林羽教大家用 “草灌结合技术”,先在渣场边缘种植沙棘灌木形成外围屏障,内侧种植灵草与苜蓿混播,“《齐民要术》说‘灌木固边,草本填心’,” 他往土中撒着紫花苜蓿种子,“沙棘的深根可固定边坡,灵草的须根能改良土壤,搭档干活像给渣场织绿毯。” 郝博士用土壤紧实度仪测试,数据显示修复区的土壤抗压强度比裸露处高 30%:“这叫‘生物结皮’,” 她对比数据,“比水泥喷播更持久,还能恢复土壤肥力。”
傍晚的夕阳给风场镀上金边时,风草共生馆的开馆仪式开始了。穿蒙古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,沿着风机的基座排成圈,将幼苗栽进馆前的风蚀模拟池。馆长给林羽颁发了 “草原守护者” 证书,证书内页用的是灵草纤维纸,印着灵草与风车的显微合影:“要把灵草固沙系统做成互动展项,” 馆长转动着风蚀模型,“让参观者亲手测试不同风速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