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章 缀绿再生(3 / 4)

加入书签

午的 “再生市集” 设在教育馆前的空地。林羽和村民们摆了个 “灵草解毒展”,玻璃缸里的褐色渗滤液经过灵草过滤,变得清澈透明,旁边摆着《太初规则》与《天工开物》的对照本。穿中山装的老环保专家指着《天工开物》里的 “草木去毒” 记载,激动得拐杖点地:“古人早就懂植物修复!” 王师傅趁机展示他收藏的垃圾场老照片,黑白影像里的 2005 年,工人们正徒手填埋垃圾,“那时候不懂分类,” 他拍着照片笑,“现在灵草帮我们还债,也算补了环保课。”

下午的立体绿化在沼气发电机房墙面展开。林羽教大家用 “挂板种植法”,在混凝土墙上安装 30 厘米宽的 pVc 种植板,板内填着菌渣与活性炭的混合物,“《农政全书》说‘壁植草木,可挡炎暑’,” 他往板里栽着藤蔓灵草,“枝条能顺着墙面攀爬,既不影响设备又能隔热,就像给机房穿件绿外套。” 尹博士用红外测温仪检测,屏幕上的墙面温度图显示有灵草覆盖的区域低 6c:“这叫‘生物降温’,” 她对比数据,“能省 15% 的冷却能耗,比装空调划算。”

摄影爱好者们扛着相机来了。他们镜头下的垃圾场灵草有种震撼的美:种植箱组成的绿色阶梯与灰色垃圾山形成强烈对比,藤蔓缠绕的发电机房如后工业时代的图腾,工人戴着防毒面具栽种灵草的画面更是直击人心。“这些照片要参加国际环保摄影展,” 戴防毒面具的摄影师说,“标题就叫‘从腐朽到神奇’,让更多人知道垃圾场能变成绿洲。” 林羽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,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,是在给人类的错误写下救赎的注脚。

傍晚的雷阵雨让填埋场的防渗膜泛起水光。林羽和工人们忙着加固种植箱的卡扣,尹博士则检查监测系统的防水性能,雨水敲打板房的声音如鼓点,灵草的叶片在雨水中反倒更显翠绿。“你看这排水系统多管用,” 王师傅抹着脸上的雨水笑,“当年为了防溃坝,排水沟挖得比护城河还深,现在刚好给灵草浇水,一点不浪费。” 雨幕中,导气井的蓝火在雨珠里闪烁,与灵草叶上的水珠形成蓝绿交织的光点,像无数跳动的生命密码。

板房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炒鸡蛋。灵草用的是封场区的耐污品种,炒出来的菜带着淡淡的土腥味,“这草得少吃,” 尹博士夹起片叶子说,“但能证明它真的吸了毒,就像老话说的‘以毒攻毒,药到病除’。” 李大爷从包里掏出份土壤检测报告,最新数据显示镉含量降至 35mg\/kg:“达到安全标准的一半了,” 他眼里闪着光,“再种一年,就能在上面种果树,给孙子摘果子吃。”

夜里整理资料时,林羽把《固废处理规范》里的污染控制指标与《太初规则》做比对。发现很多理念异曲同工,比如 “隔离防渗” 与 “灵草缓冲”,“减量化” 与 “资源化种植”,只是手段不同。窗外的雨还在下,雨水顺着垃圾山的排水沟流淌,在地面汇成浑浊的溪流,他给小陈发去消息:“需要批再生材料花盆,用废塑料与秸秆压制,内置灵草种子,市民认领后能在家种植,就像把垃圾场的绿色希望带回家。”

第三天清晨,雨过天晴的填埋场弥漫着泥土与腐殖质混合的气息。林羽乘巡逻车巡查,发现发电机房的灵草藤蔓已经爬了五米高,卷须紧紧抓住墙面的裂缝,尹博士说这是 “生物加固的最佳案例”。封场区的灵草间,有喜鹊在筑巢,王师傅说这种 “灰喜鹊” 是生态好转的标志,“有它们在,就说明垃圾场的毒真的解了。” 工人们在教育馆前竖起展示牌,彩色图表记录着灵草修复前后的污染数据对比,旁边写着 “每平方米灵草每年能吸收 2 公斤重金属”,像给参观者上堂无声的环保课。

再生教育馆的开馆仪式就在旧控制室举行。穿校服的孩子们戴着一次性手套,沿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