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章 江滩织绿(3 / 4)
林羽和志愿者们摆了个 “灵草护滩展”,玻璃缸里的浑浊江水经过灵草过滤,变得清澈见底,旁边摆着《太初规则》与《河防一览》的对照本。穿蓑衣的老渔民指着《河防一览》里的 “植苇固堤” 记载,激动得烟杆都掉了:“原来祖宗早就懂这个道理!” 老顾趁机展示他收藏的水位记录,泛黄的纸页上记着 “1976 年,江滩有草区比无草区少冲蚀 1.2 米”,“那时候没仪器,全靠肉眼看,” 他拍着记录笑,“草长得密的地方,泥沙就留得住。”
下午的垂直绿化在闸口建筑展开。林羽教大家用 “墙缝嵌植法”,在节制闸的混凝土缝隙里填入改良土,栽上耐旱的垂吊型灵草,“《营造法式》说‘石缝植生,需借天力’,” 他往土中掺着膨胀蛭石,“根系能顺着裂缝生长,既不影响建筑安全,又能给墙面降温,就像给老闸口披件绿蓑衣。” 楚教授在旁用红外测温仪检测,屏幕上的墙体温度图如彩色波浪:“种灵草的墙面比没种的低 7c,” 她放大画面,“能减少混凝土开裂,这叫生物保护比人工维护管用。”
摄影爱好者们扛着长焦镜头来了。他们镜头下的江滩灵草有种磅礴的美:石笼组成的绿带在江滩画出优美曲线,浮床上的灵草与波光相映成趣,渔民划着小船驶过灵草区的剪影更是动人。“这些照片要参加湿地摄影展,” 戴遮阳帽的摄影师说,“标题就叫‘江与草的私语’,让更多人知道城市的江岸能这么美。” 林羽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,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,是在给奔流的江河重新编织绿色的衣襟。
傍晚的大潮让中滩变成泽国。林羽和志愿者们忙着加固石笼的连接绳,楚教授则检查浮床的锚链,潮水撞击防汛墙的声音如雷鸣,灵草的叶片在浊浪中反倒更显翠绿。“你看这防护带多结实,” 老顾抹着脸上的水花笑,“当年用钢筋混凝土都挡不住的冲刷,现在灵草的根须缠着竹笼,比石头还顽固。” 潮幕中,节制闸的灯光透过浪花,在灵草叶上投下破碎的光斑,像无数跳动的绿色星火。
值守点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炖江鳗。灵草用的是中滩的耐淹品种,炖出来的汤带着清冽的江水味,“这汤比城里的鲜,” 陈婶舀着汤说,“因为灵草吸了江里的土腥味,就像老话说的‘江鲜配江草,越吃越爽口’。” 楚教授从包里掏出份检测报告,最新数据显示江滩泥沙黏粒含量升至 28%:“达到植物稳定生长的标准了,” 她眼里闪着光,“再种三个月,就能在高滩种果树,给渔民合作社增加收入。”
夜里整理资料时,林羽把《江防志》里的护滩方略与《太初规则》做比对。发现很多智慧一脉相承,比如 “以柴挡浪” 与 “秸秆固沙”,“植苇护堤” 与 “灵草缓冲”,只是时代不同工具各异。窗外的潮声还在起伏,江水拍打石笼的声音如鼓点,他给小陈发去消息:“需要批江滩纪念牌,用回收的船板制作,正面刻灵草图案,背面印潮水谚语,让游客知道江与草的千年约定。”
第三天清晨,潮退后的江滩泛着湿润的光泽。林羽乘巡逻艇巡查,发现低滩的灵草根系已织成密网,网眼间截留的泥沙形成了新的小沙洲,楚教授说这是 “生物造滩的开始”。高滩的灵草间,有野鸭在筑巢,老顾说这种 “绿头鸭” 对栖息地要求极高,“有它们在,就说明江滩的生态真的恢复了。” 志愿者们在防汛墙立起宣传板,彩图展示着灵草护滩的原理,路过的晨练老人都驻足观看,像在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。
江滩生态馆的开馆仪式就在旧闸口前举行。穿校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,沿着台阶排成队,将幼苗栽进馆前的模拟江滩。馆长给林羽颁发了 “护江使者” 证书,证书封面用的是江滩泥沙压制的纸:“要把灵草固滩做成互动展项,” 馆长展开证书,“让参观者亲手操作水流冲刷实验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