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章 库泽涵清(3 / 4)
种”,激动得手杖点地:“原来古人早就懂水生植物的妙用!” 王伯趁机展示他收藏的水库档案,泛黄的纸页上记着 “1962 年,投放苦草五千斤,水质明显改善”,“那时候没有仪器,全靠眼睛看,” 他拍着档案笑,“水变清了,鱼变多了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”
下午的消落区种植在坝体附近展开。林羽教大家用 “等高线种植法”,将耐旱型灵草苗按 50 厘米间距栽在坡面上,根部覆盖着椰壳纤维毯,“《授时通考》说‘坡地种艺,需循等高’,” 他往土中掺着腐熟的秸秆,“根系在坡面上形成网格,能拦住流失的水土,就像给大坝织了件防护衣。” 陈博士在旁安装土壤墒情仪,探针插入消落区的动作如针灸:“这些灵草要经受周期性淹水考验,” 她看着数据说,“就像水库的哨兵,既能抗旱又能耐涝,比任何工程措施都灵活。”
摄影爱好者们扛着长焦镜头来了。他们镜头下的水库灵草有种磅礴的美:浮岛群在水面铺成绿色的云,灵草的倒影随波起伏如绿绸,老所长驾着巡逻艇驶过灵草区的剪影更是壮阔。“这些照片要参加生态摄影展,” 戴遮阳帽的摄影师说,“标题就叫‘水的重生’,让更多人知道城市的水缸能变得这么美。” 林羽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,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,是在给沉默的水利工程重新注入生命。
傍晚的雷暴让湖面翻起白浪。林羽和职工们忙着加固浮床的锚链,陈博士则检查监测设备的防水性能,雨点砸在水面的声音如战鼓,灵草的叶片在风雨中反倒更显翠绿。“你看这浮床多稳当,” 王伯抹着脸上的雨水笑,“当年修大坝时就考虑了百年一遇的洪水,现在灵草的根须缠着框架,比钢筋还结实。” 雨幕中,泄洪道的闸门缓缓开启,浊流裹挟着蓝藻奔涌而出,灵草在激流边缘顽强挺立,像群坚守阵地的士兵。
管理所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煮田螺。灵草用的是消落区的耐旱品种,煮出来的汤带着清冽的山泉水味,“这汤比城里的鲜,” 张婶吮着田螺说,“因为灵草吸了水库的土腥味,就像老话说的‘草净则水净,水净则味真’。” 陈博士从包里掏出份检测报告,最新数据显示叶绿素 a 值降至 45μg\/L:“达到轻度富营养化标准了,” 她眼里闪着光,“再坚持两个月,就能恢复到饮用水源地标准,市民们又能喝上放心水了。”
夜里整理资料时,林羽把《水利志》里的治水方略与《太初规则》做比对。发现很多智慧一脉相承,比如 “疏导结合” 与 “灵草缓冲”,“蓄泄兼筹” 与 “梯级种植”,只是载体不同表述有别。窗外的雨还在下,雨水顺着屋檐的排水管流淌,在地面汇成蜿蜒的小溪,他给小陈发去消息:“需要批木质解说牌,每块都刻着古今治水理念的对照,比如‘古人筑堤束水’对应‘现在种草净水’。”
第三天清晨,雾散后的水库泛着翡翠般的光泽。林羽乘巡逻艇巡查,发现深水区的灵草浮岛下,成群的白鲢正在滤食蓝藻,陈博士说这是 “食物链重建的标志”。消落区的耐旱灵草间,有野鸡在刨食,王伯说这种 “环颈雉” 对水质极其敏感,“有它们在,就说明生态真的好转了。” 职工们在坝顶竖起标语,红布金字写着 “一库清水润万家”,风过时猎猎作响,像在吟唱写给水库的赞歌。
水库生态馆的开馆仪式就在旧发电站前举行。穿校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,沿着石阶排成队,将幼苗放入馆前的模拟水库。馆长给林羽颁发了 “护水使者” 证书,证书封面用的是水库淤泥烧制的纸:“要把灵草净化做成沉浸式展项,” 馆长展开证书,“让参观者亲手操作生态浮岛,知道保护水源不是空话。” 周边社区的居民们带来了 “水库日记”,本子里贴着每天的水质照片和灵草生长记录,厚厚的一摞像本会呼吸的绿色史册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