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章 旧械培芳(3 / 4)
缠绕着烟囱,花朵开在传送带尽头,“这叫‘过去与未来的握手’,” 小苏举着相机拍摄,“林老师,您看灵草的位置,刚好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。” 林羽望着壁画,突然觉得所谓 “黄金分割”,或许就是自然与人类的最佳相处比例 —— 不多不少,恰到好处。
临时宿舍的台灯下,林羽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种植方案:“工业遗址灵草培育三法:一曰‘借形’,用机械零件做容器;二曰‘改土’,古法草木灰配现代改良剂;三曰‘共生’,与艺术装置相结合。” 窗外传来夜风吹过钢管的声响,像老机床在低吟浅唱。他摸出手机,给泽丰村的二柱发去照片:“城里的机器里长出了灵草,就像咱们村的稻田里长出了希望。”
第三天清晨,林羽被一阵欢呼声吵醒。跑到车间一看,发现昨天栽种在冲压机底座的灵草,竟然开出了朵细小的白花。花瓣上还沾着晨露,在阳光下闪着微光,“这是第一朵在工业遗址绽放的灵草花,” 赵工的声音带着激动,检测仪显示周围的空气质量指数比别处低 15 点,“它在用自己的方式净化这片土地。” 老郑从工具箱里翻出个玻璃罩,小心翼翼地罩在花上:“得给它做个保护罩,就像当年给精密仪器做防尘罩。”
灵草花的绽放吸引了媒体记者。摄像机的镜头对准那朵白花时,林羽正在调配新的营养土,松针、腐叶、草木灰按 2:3:1 的比例混合,“《授时通考》说‘土沃则苗壮’,” 他用竹筛过滤土料,“工业土地的‘沃’,不在肥力多寡,而在是否干净。” 记者追问灵草种植的意义,老冯指着墙上的壁画:“你看,机器生产物质,植物生产生机,缺了哪个都不行,” 他拍着齿轮花盆,“就像这花盆,少了齿轮装不了土,少了灵草就只是堆废铁。”
中午的座谈会上,各方代表讨论着艺术区的未来规划。“要建个‘工业生态博物馆’,” 赵工展示着设计图,“一半陈列老机床,一半展示灵草培育,让游客知道破坏与修复只在一念之间。” 林羽补充道:“得留块‘孩子们的试验田’,” 他画出草图,“用废弃的零件当花盆,让他们亲手栽种灵草,就像我们小时候在田埂上种豆子。” 老郑突然站起来:“我捐出所有的工具,” 他声音有些哽咽,“让孩子们知道,老祖宗传下来的不只是种地的本事,还有干活的认真。”
下午的雨水冲刷着车间的玻璃窗。林羽和志愿者们给灵草搭建避雨棚,竹架上铺着回收的塑料板,既挡雨又透光,“这叫‘废物利用’,” 他固定竹架的动作麻利,“就像老工人说的‘破布能补衣,碎铁能炼钢’。” 小苏举着相机,拍下雨水顺着齿轮花盆的齿牙滴落的画面:“这些水珠里有灵草的根须,” 她放大照片,“正在把工业的记忆,变成自然的养分。”
离别的时刻,林羽把最后株灵草苗交给认养的孩子们。穿背带裤的小男孩非要把自己做的螺栓勋章别在林羽胸前:“这样灵草就知道您去哪里了,” 他指着齿轮花盆,“等它长大,我就把种子寄给泽丰村的小朋友。” 林羽摸了摸孩子的头,突然觉得所谓传承,就是这样颗种子传给另一颗种子,片绿叶交给另片绿叶。
艺术区的霓虹灯亮起时,林羽站在车间门口回望。老冯的装置艺术在夜色中泛着微光,灵草的藤蔓已经爬上钢筋支架,那朵小白花在玻璃罩里安静绽放。赵工和老郑还在调试监测设备,小苏的镜头对准了星空下的厂房轮廓。远处传来火车进站的鸣笛声,像在催促他踏上新的旅程。
帆布包里的土壤样本贴着不同的标签:“车床区”“冲压区”“焊接区”,每个样本里都裹着片灵草叶。林羽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,突然明白工业与自然从来不是敌人,就像齿轮与藤蔓可以共生,钢铁与绿意能够相融。下一站的地图已经在心里铺开,那里或许有更多的混凝土森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