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章 梯巷藏珍(3 / 3)

加入书签

音叫醒。工坊的屋檐下,雨滴顺着竹节汇成细流,在青石板上画出蜿蜒的线,像微型的嘉陵江。他赶紧给灵草搭雨棚,竹篾编的棚顶斜度刚好能让雨水顺着边缘流走,“跟吊脚楼的屋顶一个原理,” 路过的老木匠扛着工具,“咱重庆人盖房子,先想的不是好看,是咋个跟老天爷打交道。” 林羽调整着棚架的角度,突然觉得这雨棚就像草木的智慧 —— 不与风雨硬抗,却能安然处之。

雨停后去爬黄葛古道,石阶被踩得发亮,两侧的古树根系裸露出地面,像虬龙般抓住岩石。林羽在树洞里发现几株野生灵草,叶片的红纹深得发紫,“吸了百年树的精气,” 同行的山民递来竹筒水,“比人工种的凶,药效也烈。” 他小心采集了些种子,用纸袋分装时,指尖触到树皮的纹路 —— 粗糙得像老茶客的手掌,却透着让人心安的温度。

古道的尽头是座老药铺,柜台的抽屉比《本草纲目》的条目还多。坐堂的老中医正用铜称称药,秤砣的刻度磨得发亮,“这是‘药金’,” 他指着称杆上的金星,“老辈子说称药得准,差一分都不行,就像你们种灵草,温湿度差一点都长不好。” 林羽掏出带来的灵草膏,老中医用竹片挑起一点闻了闻:“加了黄葛树汁?这法子妙,本地草木配本地药,才叫‘接地气’。”

回工坊的路上,林羽在轻轨站遇到昨天的婆婆,她竹篮里的柑橘换成了草药,“去给孙子煮水喝,” 她指着其中的枇杷叶,“跟你那灵草一样,都是治咳嗽的,就是长得不一样。” 林羽帮她拎着篮子上台阶,竹篮的把手在掌心勒出的痕迹,与拎保温箱的红痕重叠在一起 —— 原来不管是草木还是人,要在这山城站稳脚跟,都得有副能承重的筋骨。

傍晚的江滩涨潮了,灵草种子的包装样本在鹅卵石间摆得像条长龙。林羽正和孩子们做 “种子漂流” 实验,用不同材质的包装裹住种子,看哪种能在江水里保存得最好,“这是黄葛树皮做的纸,” 他举起片厚实的树皮,“老辈人用它包红糖,泡在水里都不容易烂。” 穿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指着江面:“我的种子漂到对面去了!” 众人望去,纸包在浪尖上起伏,像只小小的白帆,载着灵草的希望驶向未知的彼岸。

晚饭在磁器口的陈麻花老店吃,麻花的甜香混着江风的咸湿。老板听说他在种灵草,非要塞给两袋芝麻味的:“带在路上吃,垫肚子,” 油亮的手指点着店后的石磨,“这磨子磨了三代人,跟你们那本旧书一样,老物件有老物件的道理。” 林羽摸着石磨的凹槽,想起泽丰村的碾谷机,突然觉得所谓传统,就是这些带着温度的老物件,在时光里磨出的默契。

离开重庆的那天,林羽把培育成功的灵草交给社区工坊。最后看了眼吊脚楼间的轻轨,江风掀起他的帆布包,里面装着黄葛树叶、紫泥样本、孩子们画的灵草图,还有老中医写的药方。火车启动时,他从车窗撒出一把灵草种子,种子在风里打着旋,有的落在江滩,有的挂在树梢,像给这座立体的山城,系上了条看不见的绿丝带。

铁轨延伸的方向,暮色正浓。林羽翻开青绿色笔记本,最新一页画着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图,旁边写着:“草木无边界,人心有归途。江风可传种,大道本无形。” 远处的城市灯火渐次亮起,像散落的星辰,而那些被风带走的种子,终将在某个石缝、某片土壤,长出属于自己的风景 —— 就像每个在异乡扎根的人,带着故土的气,活出了新的模样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