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章 梯巷藏珍(2 / 3)
着盆里舒展的根须,突然觉得这山城的泥土与草木,都带着股认死理的韧劲。
第二天清晨,林羽跟着太婆们去赶早市。石阶两旁的菜摊摆得像梯田,竹筐里的野菜沾着露水,“这是‘革命草’,” 卖菜阿婆抓起把空心菜,梗叶脆嫩如碧玉,“当年饥荒时救过人,现在种在花盆里当观赏草,世事变得快哟。” 他买下两把,打算带回工坊做对比实验 —— 灵草与本地野菜混种,会不会长出新特性?阿婆用稻草捆菜的动作麻利,绳结打得与泽丰村的采茶篓一模一样:“草木记恩,你对它好,它就给你长精神。”
上午去重庆植物园取经,车在盘山公路上绕得像灵草的根须。温室里的缙云黄芩长得正盛,叶片的锯齿比灵草更锋利,“这是重庆特有的濒危植物,” 研究员指着岩壁上的野生种群,“靠石缝里的积水就能活,根系能分泌酸性物质溶解岩石,跟你们灵草‘以柔克刚’的性子像得很。” 林羽采集了些岩石样本,与紫泥对比着看:“《太初规则》说‘灵草喜酸土’,看来这儿的石头早给草木备好了家。”
植物园的后山有条废弃的缆车轨道,枕木间的缝隙里长满了灵草的近亲。林羽蹲在轨道边写生时,铅笔在青绿色笔记本上勾勒出叶片的锯齿:“比人工培育的多三个齿,” 他数着叶尖的红纹,“像给叶片装了小锯子,方便在石缝里扎根。” 远处的长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,浑浊与清澈的水流缠绵着奔向远方,突然明白植物的迁徙与融合,早就在天地间悄然进行。
午饭在缆车遗址改造的咖啡馆吃。林羽点的灵草茶用粗陶碗装着,碗底的窑变纹像幅缩小的江景图,“这茶加了本地的老鹰茶,” 服务员指着菜单上的介绍,“按老茶客的方子调的,解腻又提神。” 他抿了口,茶汤的清苦里带着木质的回甘,像把青崖山的灵秀与山城的厚重融在了一起。临窗的位置能看见江面上的货轮,桅杆上的红旗在风里舒展,像在给漂泊的种子指引方向。
下午的社区活动是教居民做灵草香囊。竹制的簸箕里摊着晒干的灵草、艾草、薄荷,都是本地易得的草木,“要顺时针揉,” 林羽示范着混合草药的动作,“就像江水绕着半岛转,顺了势才香得匀。” 穿旗袍的阿姨们学得认真,指尖捻着草药的动作如绣花,香囊的锦缎上绣着黄葛树图案:“挂在吊脚楼的窗棂上,既能驱蚊,又能当装饰,就像老辈子挂菖蒲剑。”
活动结束后,林羽去码头送灵草种子。货轮的甲板上,船员正往集装箱里搬货物,他把封装好的种子交给去上海的船长:“垫了黄葛树叶保湿,” 他指着包装上的培育说明,“上海的红壤要掺三成沙土,就像给灵草搭个能透气的坡。” 船长接过种子袋,塞进驾驶室的抽屉:“放心,到了上海给它找块好地,就像咱重庆人到了外地,也得扎下根来。” 江风掀起他的衣角,带着灵草的清香飘向远方。
晚饭在朝天门的渔船排档吃,江虾与豆腐在铁锅里炖得咕嘟作响。船老板是个老渔民,指着江面上的灯塔:“那灯一百多年了,照着船进出,就像你们草木需要阳光,人也得有个念想照着。” 林羽望着灯塔的光柱在江雾里摆动,突然想起《太初规则》里 “草木有向光性,人有向善心” 的批注,夹起块豆腐的动作顿了顿 —— 豆腐的嫩滑与灵草的清苦,或许本就是世间滋味的阴阳相济。
夜里整理灵草日志时,工坊的竹架突然咯吱作响。林羽起身查看,发现是江风太大,赶紧用麻绳加固。月光透过天窗落在紫泥盆上,灵草的根须在盆底结成细密的网,像在模仿山城的轻轨线路。他翻开从植物园借来的《重庆草木志》,在缙云黄芩的条目旁写下:“草木的智慧,在于把绝境走成通途。” 窗外的江涛拍打着崖壁,节奏匀如呼吸,仿佛在应和这古老的道理。
第三天清晨,林羽被雨打芭蕉的声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