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章 山海相济(3 / 6)

加入书签

片的养殖网箱。浮球在浪里起起落落,像串漂浮的绿灯笼。渔民们正往网箱里投放海带苗,木桨划水的弧度与林羽搅拌营养液的动作如出一辙,“这些海带长大了,能净化海水,” 老渔民指着网箱间的小鱼,“就像你那灵草能改善土壤,万物都在互相帮衬。” 林羽摸出随身携带的《太初规则》,海风翻开书页,正好停在 “相生相养” 的插画页,画中草木与游鱼共生的图景,竟与眼前的网箱养殖不谋而合。

傍晚的渔市亮起暖黄的灯。林羽把培育成功的灵草苗分给渔民,蛎壳育苗盆在灯光下泛着珠光,“这灵草叶能拌海菜吃,” 他示范着采摘的动作,保留三分之二的叶片,“就像捕渔得留小鱼,得让它有机会再长大。” 穿蓝布衫的妇人立刻摘下几片,拌进切好的海带丝里,淋上米醋,“带点苦,带点咸,” 她尝了口眯起眼,“像咱海边人的日子,先苦后鲜。”

离开渔港前,老渔民送了他个用鲸鱼骨雕刻的小盒。骨雕的纹路里填着海蓝的颜料,盒内铺着晒干的海苔,“放灵草种子正好,” 他摩挲着盒盖的波浪纹,“咱这的骨头里带着海的气,能让种子记得路。” 林羽把新收的灵草种子放进盒里,骨盒合上时发出 “咔嗒” 轻响,像把山海的约定锁进了时光。

三轮车驶离渔港时,夕阳正把海面染成金红。车斗里的牡蛎壳育苗盆反射着霞光,与灵草叶片的红纹交相辉映。林羽回头望,温室的玻璃幕墙在暮色里亮着灯,像座漂浮在海岸线上的灯塔,而更远的海平线处,归航的渔船正拖着浪花,像给大海系了条银色的腰带。

他摸出青绿色笔记本,在新的一页画下今天的所见:渔港的牡蛎壳墙、温室里的潮汐灌溉、红树林的气根、海岛的火山岩,最后在空白处写下:“山有山的仁,海有海的智,草木行于其间,不问出处,只问生长。” 笔尖停顿的瞬间,突然明白这场旅程的意义 —— 不是让灵草适应某一方水土,而是证明草木的韧性本就超越山海,就像人类的智慧,从来都在流动中生生不息。

夜色渐浓时,三轮车拐上通往内陆的公路。车斗里的灵草在海风中轻轻摇晃,叶片上的红纹比初来时更深、更匀,像真的吸收了山海的灵气。林羽知道,下一站会是哪里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些带着海风气息的种子,终将在新的土地上扎根,带着山海的记忆,长出属于自己的风景 —— 就像《太初规则》扉页那句被海风磨得模糊的话:“道在蝼蚁,亦在江海,草木所至,即是吾乡。”

高铁驶进济南西站时,林羽正对着车窗里的倒影整理艾草布带。布带里新添了些灵草绒,是离开厦门前老中医按 “三揉三晒” 古法炮制的,说是能抵御北方的干燥。车窗外的槐荫树掠过如流,叶片在初秋的阳光下泛着油亮的绿,像极了青崖山雨后的草木。

“林老师,非遗工坊的人在出站口等您。” 微信消息弹出时,林羽正把《太初规则》塞进背包侧袋。书页间夹着的厦门海水晶盐袋微微晃动,袋面印着的 “海水比重 1.025” 与笔记本里 “灵草适宜盐度 0.3%” 的批注相映,像把南北水土的记忆叠在了一起。

出站口的玻璃幕墙外,穿靛蓝布衫的年轻人举着 “灵草工坊” 的木牌,牌边挂着串泉水泡过的葫芦,“我是李砚,负责这次泉城合作项目。” 他握手的力度像握毛笔,指腹带着砚台的包浆,“咱们先去趵突泉,老匠人说灵草得先沾沾泉脉的气。”

出租车穿过泉城广场时,林羽望着解放阁的飞檐发怔。檐角的铜铃在风里轻响,节奏竟与泽丰村祠堂的铁马一致。“济南的泉眼有七十二处,” 李砚指着窗外掠过的黑虎泉,“水脉在地下盘成网,就像《太初规则》里画的灵草根系图。” 车过曲水亭街,青石板路上的泉水渠泛着粼光,有人蹲在渠边洗菜,铜盆碰撞的脆响里,菜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