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章 草木随行(2 / 5)
包上用毛笔写着 “浅埋三分,见湿见干”:“也讲做人,就像这种子,得耐住性子才发芽。” 年轻人用手机扫过包装上的二维码,屏幕里跳出灵草生长的延时摄影:“现在种地都这么先进了?” 林羽望着窗外后退的田野:“先进的是法子,道理还是老祖宗的 —— 顺天应时。”
邻市的分会场设在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。斑驳的红砖墙上,投影着灵草从种子到开花的全过程,与墙上的机械齿轮形成奇妙的和谐。负责人老杨正用竹梯挂艾草编的灯笼,梯脚垫着块青石板:“从工地捡的,看着像青崖山的石头,” 他拍了拍石板上的纹路,“给灵草盆栽当底座,接地气。” 林羽蹲下身调整盆栽的角度,让红纹叶片正对投影里的青崖山画面:“这叫‘认祖归宗’,” 他笑着说,“草木也得知道自己从哪来。”
布置到深夜,林羽在临时休息室铺开睡袋。窗外的月光透过铁架窗,在《太初规则》上投下网格状的影子,像给旧书罩了层城市的网。手机突然震动,是泽丰村的视频电话 —— 兰婶举着手机在茶园转圈,镜头里的茶树刚抽新梢,“村里也种上你寄的新种子了,” 她蹲下身拨弄土壤,“按你说的‘混三成河泥’,芽出得齐。” 林羽把镜头转向分会场的灵草:“您看,它们在城里也长得好,就像二柱去镇上读书,照样出息。”
第二天的分会场开幕仪式上,林羽演示了灵草茶的古法冲泡。铜壶煮水的 “咕嘟” 声里,茶汤在盖碗里轮转如太极,“第一泡得‘高冲低斟’,” 水流在空气中划出银线,“就像待人接物,既要热情,又要谦逊。” 台下的外国友人举着相机拍摄,镜头里的盖碗与背后的机械齿轮同框,像把东方的草木哲学装进了工业时代的相框。
交流会间隙,植物学家马克递来他的研究笔记。里面用中文标注着灵草在不同纬度的生长数据,页边画着小小的简笔画 —— 在纽约的灵草叶片偏圆,在东京的红纹更浅,“但都保留着泽丰村的气,” 马克用生硬的中文说,“就像你们说的‘不忘初心’。” 林羽翻开《太初规则》,找到 “易地而植,存性守本” 的批注,突然明白草木比人更懂坚守 —— 无论在哪,都带着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的记忆。
返程的高铁上,林羽收到小陈的消息:社区的老人把艾草香囊送给了养老院,孩子们在图书馆种的灵草发了芽。他望着窗外掠过的黄河,浑浊的水流里卷着泥沙,却滋养了两岸的庄稼,突然想起《道德经》“上善若水” 的话 —— 草木的智慧,或许就像这河水,既能随形就势,又能坚守本性。
回到灵草工坊时,已是深夜。竹卷帘被晚风掀起一角,育苗架上的新苗在月光里泛着浅绿。林羽给每盆灵草添了些青崖山的腐叶土,土粒落在盆沿的 “簌簌” 声,像给远行归来的草木说悄悄话。桌角的藤编箱空了大半,只剩最后一包种子 —— 他决定把这包种在工坊门口的花坛里,让灵草的根,顺着地砖的缝隙,扎进城市的深处。
清晨的露水打湿花坛时,林羽正用竹片给新播的种子划沟。沟深三分,间距五寸,像在水泥地上写下草木的诗行。路过的环卫工大爷放下扫帚:“小林师傅,这硬邦邦的地能长草?” 林羽把最后一粒种子埋进土里:“《易经》说‘生生不息’,只要有土有光,草木就肯长,就像咱老百姓,在哪都能活出滋味。” 大爷用铁锹松了松旁边的土:“我给你翻松点,就当给老家的灵草搭把手。”
社区的孩子们来认领新苗时,林羽教他们做了简易的生长记录仪。用废旧纸盒做成刻度板,每天画下灵草的高度,“这叫‘观物悟道’,” 他指着孩子们歪歪扭扭的记录线,“比课本上的数字更实在,就像你们长高了,爸妈记在心里的,比尺子准。” 穿背带裤的小男孩突然指着刻度板:“它长得好慢啊。” 林羽摸了摸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