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 道贯古今(3 / 5)

加入书签

绣的 “打籽绣”,像缀了串小珠子。“这叫‘双绣合璧’,” 她的指尖抚过针脚,“你的泽丰村针法,我的苏绣技巧,都在这布带上了。” 林羽把布带系在灵草的展架上,风过时,布带与松针的摩擦声,像泽丰村的茶歌与城里的评弹在对唱。

闭馆时,全息投影里的灵草已长到第十二片叶,与活苗的生长节奏惊人地一致。王教授说这是 “量子纠缠”,老中医说这是 “草木通心”,林羽却觉得这就像他与泽丰村的联系 —— 不管隔多远,根始终连在一起。他把《太初规则》从展柜里取出来时,发现书脊上沾着片松针,是从老家带来的那批,不知何时掉在了里面。

拆展的工人小心地搬运竹架,青竹与地面摩擦的 “沙沙” 声,像在倒数离别的时刻。林羽最后看了眼灵草,第九片叶的红纹已长成完整的圆,像个小小的太极图。他知道这株灵草和它的故事,会像那片松针一样,落在很多人的心里,慢慢发芽,就像道家说的 “道在瓦甓”,最寻常的草木里,藏着最不寻常的力量。

回去的路上,林羽给二柱寄了个包裹。里面有灵草的种子、参观者写的便签、绣着双纹的布带,还有本他手抄的《太初规则》节选。包裹的缝隙里塞着从展厅带的野草,他在附言里写:“城里的土,也能种出泽丰村的草。” 寄完包裹,他摸了摸腰间的艾草布带,突然觉得所谓 “故乡”,不是个固定的地方,而是藏在草木里、手艺里、人心底的那点念想,走到哪,就能带到哪,种到哪。

夜色中的城市亮起万家灯火,林羽站在天桥上,看着车流汇成的光河。心中思绪万千。

植物展的第二天清晨,林羽踩着晨光走进植物园。露水在展场的玻璃幕墙上凝成细珠,像给整个空间挂了层水晶帘。他径直走向灵草展台,竹架上的育苗盆里,第六片真叶的红纹已舒展如丝带 —— 昨夜调整的补光灯角度刚好,叶片在柔光里泛着半透明的绿,根须在透明营养土里盘成精巧的螺旋,像被谁用手指轻轻梳过。

“这草的根真好看。”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趴在展台边,手指隔着玻璃比量根须的长度。她的指甲上画着小草图案,和灵草的叶片形状惊人地相似。林羽蹲下身时,后腰的旧伤已完全不疼了,理疗留下的暖意仿佛融进了骨头缝里:“它叫灵草,来自青崖山的泉边。” 他翻开《太初规则》,书页上的手绘根须图与眼前的实景重叠在一起,“古人说‘根者,本也’,就像小朋友的脚后跟,得站稳了才能长个子。”

小姑娘的妈妈举着手机录像,镜头从灵草缓缓移到线装书上:“这书是手写的?” 屏幕的光映在她惊讶的眼睛里,“现在还有人用这么古老的方式记录植物?” 林羽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,墨迹在晨光里显出深浅不一的层次:“就像你们用手机存档,古人用笔墨记事,都是想留住草木的故事。” 他从竹篮里取出包泽丰村的园土,土粒在掌心泛着褐红,“这是灵草老家的土,混着泉眼的湿气,您闻闻 ——”

妇人凑近的动作轻如闻花,突然笑了:“有股松针的味道,像我小时候外婆家的后山。” 小姑娘从兜里掏出片银杏叶标本,叶片上用马克笔写着 “2024.10.17”:“这是学校门口的银杏叶,能和灵草换吗?” 林羽接过标本的瞬间,叶脉的纹路在掌心微微发刺,像握着片缩小的青崖山枫叶:“我们可以把它夹在《太初规则》里,让灵草认识新朋友。”

展场的广播突然响起轻柔的音乐,是用陶笛演奏的《泽丰村小调》—— 这是王教授特意找音乐人改编的,笛声里混着炒茶的 “滋滋” 声和山雀的鸣叫。林羽起身巡视其他展台时,看见老中医正在炮制演示区演示 “九蒸九晒” 法。蒸灵草的陶甑是从泽丰村带来的,甑底的竹篾纹路已磨得发亮,“第一蒸去生涩,” 他掀开木盖的动作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