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章 渐入佳境(3 / 6)
土五成新” 的比例添进育苗盆,土粒落在盆沿的 “簌簌” 声,像泽丰村收工时谷粒坠进竹篓的轻响。
“这土得‘轻覆不压’,” 王教授的声音从雾蒙蒙的加湿器后传来,手里拿着株培育失败的灵草,根系在透明营养土里缠成乱麻,“就像你在村里种茶,覆土太厚会闷芽,太薄又保不住墒。” 林羽用竹片把新土推平的动作如梳发,厚度刚好没过根须半寸,“《太初规则》说‘土厚则根滞,土薄则根浮’,” 他翻开线装书,书页间夹着的泽丰村土样在晨光里泛着褐红,“原来不管是园土还是营养土,护根的分寸都一样。”
教授把失败的植株放进标本盒的动作如收殓,玻璃盖合上时发出细微的 “咔嗒” 声:“这株是纯营养土种的,” 盒壁的标签写着 “第 17 次培育记录”,“就像人总吃细粮会伤脾胃,草木离了原生的土气,也难长得周正。” 林羽望着标本盒里蜷曲的根须,突然想起小区花坛里的野草 —— 它们在水泥缝里都能扎根,靠的或许就是那点 “不挑土” 的韧劲。
工作台的青瓷碟里,谷雨茶的余温还没散尽。林羽把喝剩的茶渣倒进育苗盆,茶末在新土上散开如星:“兰婶说茶渣能肥田,” 指尖在土面划出浅沟,让茶末与土壤相融,“就像城里的垃圾分类,看着是废物,用对了就是宝。” 教授正在调试光谱仪,仪器发出的 “嘀嘀” 声里,灵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屏幕上跳成绿色的波浪:“你这法子暗合‘循环相生’的理,” 他指着波动的曲线,“比单纯用营养液更有生机。”
上午的工作是整理植物展的展品清单。林羽在青绿色笔记本上列下条目:《太初规则》原书、泽丰村园土样本、灵草不同生长阶段的标本、艾草布带半成品…… 每个条目旁都画了小小的示意图,像给展品画了张 “身份照”。“得加个活的育苗区,” 教授在旁边补充,笔尖在平板电脑上圈出块区域,“让城里人看看灵草怎么从种子长成幼苗,就像你当初在茶园给孩子们讲‘一粒粟到万颗籽’的故事。”
林羽的笔尖在 “活苗展示” 四个字上顿了顿,纸页被墨水洇出个浅点:“得搭个竹架,” 他想起泽丰村的晾谷架,“用青竹做支架,铺层松针当底,让灵草像长在青崖山的石缝里。” 教授调出竹艺工坊的联系方式:“昨天联系了家做传统竹器的铺子,他们能按你的图纸定制,” 屏幕上的竹架设计图旁,标着 “高度 1.2 米,跨度 0.8 米” 的字样,像把《考工记》里的尺寸搬进了电子屏。
中午去食堂吃饭时,林羽绕去中药房。老中医正用铜臼捣药,杵棒起落的节奏匀如钟摆,药末在臼底聚成细密的同心圆。“这是给植物展准备的炮制演示工具,” 铜臼的包浆亮如茶盏,“《炮炙大法》说‘制药贵在适中’,就像你种灵草,太繁则伤其性,太简则失其效。” 他从樟木箱里取出本泛黄的《本草品汇精要》,书页间夹着的灵草干品已泛出暗褐,“这是二十年前在泽丰村采的,” 叶脉在光里清晰如网,“现在看来,跟你培育的灵草像一对孪生兄弟。”
林羽用手机拍下干品的纹路,照片存在 “灵草档案” 相册里 —— 里面已有三十七张照片,从种子萌发到第三片真叶,每张都标着日期和生长数据,像本电子版的《太初规则》。“植物展那天,我把这干品带来,” 老中医把书放回樟木箱,锁扣 “咔嗒” 轻响,“让年轻人看看,古法培育和现代技术能长出同样的好草木。”
路过菜市场时,卖菌菇的摊主正往竹筐里摆新鲜的松茸。菌盖的纹路在喷水壶的雾里泛着湿润的光,“小林要办植物展?” 他用蒲草绳捆松茸的动作如编筐,“我给你留了些松针,晒干了铺展台正好,带着山里的气。” 林羽接过装满松针的布袋,指尖触到袋底的粗砂 —— 那是从松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