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章 渐入佳境(2 / 6)
石板的纹路和青崖山的泉眼石极像,突然觉得这钢筋水泥的小区里,藏着不少有心人。
晚饭煮了碗艾草鸡蛋面。艾草是新采的,切碎了撒在面里;鸡蛋是菜市场买的土鸡蛋,蛋黄黄得像晒谷场的阳光;面条是从超市买的全麦面,据说比精白面有营养。林羽把面盛进从家里带来的粗瓷碗,碗沿的缺口还留着泽丰村的烟火气 —— 这缺口是去年收谷时被石碾磕的,现在却成了他在城里的念想。
吃完面,他把剩下的艾草摊在阳台的竹筛里。竹筛是兰婶给的,筛底的竹丝断了两根,他用细麻绳绑好了,现在正晒着艾草,像在村里晒茶籽。“明天把艾草揉进布里,” 他对着灵草幼苗轻声说,根须已长长了半寸,正往土里扎,“以后你有我的布带护着,就不怕城里的寒气了。”
夜里下起了小雨。林羽被雨滴打在空调外机的 “嗒嗒” 声吵醒,起身去阳台看灵草。幼苗的根须已扎进土里,叶片却还没冒头,像个害羞的孩子。他把育苗盆搬进室内,放在窗台的《太初规则》旁 —— 书的封面沾着点园土,那是他白天翻书时不小心蹭上的,现在倒像给旧书添了点生气。
第二天清晨,林羽被楼下的鸟鸣叫醒。推开阳台门时,看见灵草的叶片终于冒头了 —— 两片嫩绿色的子叶,像两只小手捧着阳光。他赶紧用竹片在盆边搭了个小棚,棚顶铺着块纱布,“这叫‘遮阴棚’,” 他对着幼苗自言自语,像在给泽丰村的孩子们讲农事,“《太初规则》说‘新叶怕晒,如雏鸟怕风’,得等长出真叶,才能见强光。”
去研究所的路上,林羽买了份豆浆。卖豆浆的王婶正用手机收款,二维码贴在竹筐上,筐里的豆浆杯摆得整整齐齐,“小林今天气色好,” 她递过豆浆的动作如递茶,“腰好利索了?” 林羽接过豆浆,指尖触到杯壁的温度,突然想起在村里喝的艾草茶 —— 原来不管是豆浆还是茶,只要带着暖意,就能熨帖人心。
温室里,王教授正对着电脑分析灵草的生长数据。屏幕上的曲线图像跳动的音符,记录着根须生长的速度、叶片的温度、土壤的湿度,“你的灵草长得比预期好,” 教授指着其中一段上升的曲线,“这说明青崖山的土确实适合它,以后可以多掺些旧土。” 林羽在笔记本上写下 “旧土比例可增至五成”,笔尖划过纸页的 “沙沙” 声,像在泽丰村的田埂上划下灌溉的记号。
“有个好消息,” 教授转过电脑屏幕,上面是封邮件,“市里的植物园要办个乡土植物展,想请你讲讲灵草的保护,顺便展示你的《太初规则》。” 林羽的指尖在笔记本上顿了顿,封面上的青绿色在阳光下亮得像茶园的新叶 —— 他想起刚到城里时,对着车窗画灵草的自己,那时怎么也想不到,有天能在城里讲家乡的草木。
他摸出手机,给泽丰村的二柱打了个电话。电话接通时,传来炒茶的 “滋滋” 声:“林羽?你那灵草长咋样了?” 林羽望着温室里的幼苗,叶片上的红纹刚冒头,像极了青崖山的灵草,“长得好,” 他的声音带着笑意,“等展完了,我把种子寄回去,咱们在村里也试试温室的法子。”
挂了电话,林羽翻开《太初规则》。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书页上,“道法自然” 四个字在光里仿佛活了过来。他知道,自己在城里的日子才刚开始,就像那株刚冒头的灵草,带着青崖山的根,要在这片新土里,长出属于自己的样子。而那些旧手艺、老规矩,就像腰间的艾草布带,会一直护着他,让他在这钢筋水泥的城郭里,也能找到像泽丰村那样踏实的根。
晨光透过研究所温室的玻璃穹顶,在灵草幼苗上投下菱形的光斑。林羽蹲在育苗架前,指尖悬在第三片真叶上方 —— 叶片边缘的红纹比昨日深了半分,像被晨露晕开的朱砂。他从竹篮里取出新筛的园土,按 “五成旧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