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章 静生万物(3 / 4)
刻定在清明的清露里舒展新叶,叶尖的露珠晶莹如泪,像懂得 “致虚” 的理,在寂静中积蓄生长的力量。
他突然想起《道德经》里的话:“静为躁君。” 所谓规则的公平,从不是 “强求显达” 的妄为,而是 “致虚守静” 的智慧 —— 是扫墓的敬扫、采茶的取舍、插秧的得中、守炉的适度,是每种应对在 “清寂” 中守住的平衡。就像《易经》“乾卦” 的 “天行健”,清明致虚,是为了在循环中让万物各安其位。
后半夜的露水带着清寒,窗棂上的露珠晶莹如珠。林羽听着村外传来的溪流声,像大地静谧的呼吸。“清明的苗,得‘夜露润’,” 隔壁传来老汉的梦话,“不浇不灌,顺其性,这是生养的理。” 他想起白天扫墓的场景,恭敬致虚、按需分配、循环共生 —— 这不正是 “清明” 的真意?追得从容,生得有序,在致虚里为万物铺路。
天边泛起鱼肚白时,林羽起身准备去山野看新采的药材。客栈掌柜递来个青团,“这团里加了艾草,” 他指了指团上的荷叶,“《易经》‘随卦’说‘随,顺也’,跟着节气吃,身心得安。”
林羽悠然地漫步在村里的小路上,目光被田埂上忙碌的身影所吸引。他定睛一看,原来是几位农人正在仔细地查看秧苗。他们的动作轻柔而娴熟,仿佛在抚摸着娇嫩的婴儿一般。
“《齐民要术》里说过,‘清明苗宜疏’。”一位农人抬起头,微笑着与林羽打了个招呼,然后继续解释道,“太密的话就要间苗,太稀的地方则需要补种,只有均匀才能让秧苗茁壮成长,这就是均平的道理啊。”
林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他知道,清明过后便是谷雨,春天的气息愈发浓郁。然而,这致虚的智慧却早已让万物悄然蓄积着力量——灵草在遥远的山野中自由生长,秧苗在本地的稻田里尽情舒展,村民们也在宁静中孕育着新的生机。
当他路过茶园时,一阵“沙沙”声传入耳中。原来是一位姑娘正在忙碌地炒制新一天的茶叶。那声音与远处溪流的“潺潺”声交织在一起,宛如一首清新的晨曲,为这个宁静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。
林羽不禁摸了摸背包里的《太初规则》,那书页间夹着的灵草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清露,叶脉在晨光的映照下清晰可见,宛如一张细密的网。这灵草似乎也在回应着这致虚的气息,仿佛在告诉他,无论他走到哪里,这“致虚”的道理都会如影随形。
准备继续南行时,林羽回头望了眼清和村。祠堂的炊烟在晨光里直直升起,茶园的新绿漫过山坡,坟前的柳枝在风中轻摇。他想起族长的话:“清明致得虚,秋收长得实。” 这像在说万物的规则 —— 虚静时越沉潜,生长时越有力。
踏上南行的路,青草在脚下留下清香,带着露水的湿润。林羽知道,前路的生机会更盛,但只要守住 “致虚” 的本心,就能在静中待万物繁茂。就像这清明的规则,从不在喧嚣求显,而在致虚生静,在虚静里得本源,在静生里待丰足 —— 这便是道家 “致虚守静” 的真意,在追远时守住那份 “静”,才能在新生时接住那份 “生”。
不远处的溪边,有位老渔翁正在垂钓。鱼竿在晨光里弯成优美的弧线,鱼线入水的动作轻如落雪,“这鱼得‘清明钓’,” 老渔翁握竿的手势如持虚,“《庄子》说‘心斋坐忘’,此时钓鱼,贵静不贵躁,得鱼则喜,无鱼亦安,才是致虚。” 他把小鱼放回水里的动作轻柔,像在守护水域的生机。
林羽向老渔翁拱手道别,继续南行。春风拂过新绿的稻田,泛起层层涟漪,如镜的水面映着云影。他知道,清明的致虚不在空无,而在静中的生发 —— 就像他背包里的《太初规则》,每页都藏着 “致虚” 的密码,指引着他在春途中见证:见证秧苗匀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