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章 静生万物(2 / 4)

加入书签

田的水层刚好没过秧根半寸,“水多则缺氧,水少则旱苗,” 调水的动作如量器,“《易经》‘坎卦’说‘水流而不盈’,插秧得让水既润根,又不淹叶,多少得中才合生养之道。” 田埂边的紫云英开得正好,花色紫中带白,“这草能肥田,” 拔草的妇人留下三成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物无弃物’,留草肥田,也算共生。”

村西的药圃里,几个郎中正在采药。穿青布衫的老郎中挖药的动作如掘玉,锄头入土的深度三寸,“这药得‘带土采’,” 起根的力度刚好能带出完整须根,“《神农本草经》说‘春采叶,夏采花’,清明采药,得让根既不折损,又不残留,取舍得中才保药效。”

药篓里的药材按根茎叶分类,每类的摆放整齐,“根在上,叶在下,” 分药的动作如列队,“《易经》‘萃卦’说‘聚以正也’,分类才不混杂。” 采剩的幼苗被做上标记,“这苗得‘留三分之一’,” 标记的动作麻利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知止不殆’,留苗再生,才算长久。”

傍晚的霞光给山野镀上金红,林羽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,看村民们分青团。穿蓝布裙的妇人用荷叶包团的动作均匀,每个荷叶包着两个青团,“这包给李爷爷,他牙口不好,团里多放了豆沙,” 包团的动作自然,“那包给赵小哥,他要下地,团里加了芝麻。” 分团的老者数着数量,“大户分六个,小户分三个,” 报数的声音洪亮,“《易经》‘泰卦’说‘小往大来’,多者助少者,才是乡亲。”

厨房的灶台边,几个老汉正在煮清明粥。穿粗布褂的师傅往锅里放糯米、银耳、百合的动作均匀,每种食材的量相同,“这粥得‘文火慢煮’,” 他添柴的动作如调息,“《黄帝内经》说‘春宜凉’,清明喝粥,得稠稀适中,润而不腻。”

熬好的粥盛放在陶碗中,热气腾腾,散发着淡淡的米香。仔细看去,米粒与各种食材均匀地浮沉在粥里,仿佛一幅和谐的画卷。

“每人一碗,”分粥的人动作娴熟而优雅,宛如分水一般,将粥依次盛入碗中。他微笑着说道:“老人多放一些百合,孩子多放一些银耳。”这样的分配既考虑到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,也体现了对老人和孩子的关爱。

师傅接着解释道:“《道德经》说‘各得其所欲’,我们按照每个人的需求来调配,这才是符合情理的做法。”

在灶台边的竹篮里,新摘的荠菜被切成一段段整齐的小段。切菜的姑娘手法利落,她轻声说道:“这菜得‘轻焯’一下,不能太生,否则会有涩味;也不能太熟,不然就会变得软塌塌的。只有脆嫩适中,吃起来才会爽口。”

夜深人静时,林羽静静地坐在客栈的窗前,凝视着窗外的院子。村民们正在院中放河灯,一盏盏河灯在水面上漂浮,宛如流动的星星。灯影与远处传来的蛙鸣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曲清明的夜曲。

客栈掌柜放灯的动作缓慢而庄重,他似乎在用心感受着每一个细节。“这灯得‘顺流而下’,”他轻声说道,“《易经》‘巽卦’说‘随风,巽’,清明放灯,要让灯既不逆流,又不扎堆,自然漂流才符合致虚的道理。”

祠堂的寒食祭已结束,守祠的老汉往炉里添柴的动作如计时,每刻钟添柴一根,“这火得‘明而不旺’,” 火苗的高度寸许,“太旺则耗柴,太弱则不暖,《道德经》说‘知足不辱’,温凉得中才好守夜。”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,“咚 —— 咚 ——”,节奏比春分更舒缓,像是伴着流水的节拍。

林羽翻开《太初规则》,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,其中一页画着幅清明农耕图,扫墓、采茶、插秧、做青团的场景连成环形,像个致虚的太极。他摸出怀里的罗盘,铜针在 “巽” 位微微颤动,指针映着灯影,泛出温润的光 —— 他想起青崖山的灵草,此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