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章 阳生万物(2 / 4)

加入书签

新换的稻草,“这草能吸潮,” 铺草的动作均匀,“就像做人,得常换新气才精神。”

村东的河畔,几个匠人正修渔船。穿青布衫的船匠用麻线缝补船板,针脚的间距三分,“这船得‘立春修’,” 补缝的动作如绣花,每寸缝三针,“《考工记》说‘春水软,修船易密’,此时补船,得借水软之利,不漏不渗。”

修好的渔船在岸边排成队,每船的桨数四支,“左二右二,” 摆桨的动作整齐,“《易经》‘坎卦’说‘水洊至’,船桨对称,才好行船。” 船板的余料被收进竹筐,“这料能做鱼漂,” 削料的动作麻利,“一点不糟践,就像立春,修了好船,也得用余料捕鱼。”

傍晚的霞光给春牛镀上金红,林羽坐在祠堂的石阶上,看村民们分春饼。穿蓝布裙的妇人用竹篮装饼的动作麻利,每户的数量按人口算,“成人两张,孩童一张,” 分饼的声音在晚风里散成暖雾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’,多的给孤寡老人,他们更需春味。”

分饼的姑娘用荷叶包饼的动作自然,叶上的 “春” 字用胭脂点染,“这包给李奶奶,她牙口不好,多卷点嫩葱,” 包饼的动作仔细,“那包给张渔夫,他要出船,多卷点酱肉。” 饼坊的面渣被收进竹筐,“这渣能喂鸡,” 运渣的老汉推着车往鸡舍走,“碎渣掺谷糠,能让鸡下蛋,就像立春,做了好饼,也得用面渣养禽。”

村中的作坊里,几个妇人正做春卷。穿绿布裙的厨娘往面皮里加豆芽的动作均匀,每张皮放二两馅,“这卷得‘三折成筒’,” 卷皮的动作如折书,第一折裹底,第二折收边,第三折封口,“《易经》‘巽卦’说‘随风,巽’,立春吃卷,得松紧合宜,不裂不散才好。”

炸好的春卷在竹匾里排成列,每列十根,“十为全数,” 摆卷的动作麻利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数穷于十’,借数祈丰,才合时宜。” 作坊的石臼里,新收的芝麻正被碾成粉,石杵起落的力度均匀,每杵的落点都在臼心,“这粉撒在春卷上,” 碾粉的妇人笑着说,“香得很,就像立春的日子,暖里带鲜。”

戏台后的厨房里,几个老汉正熬春汤。穿粗布褂的师傅往锅里放萝卜、葱白、生姜的动作均匀,每种食材的量相同,“这汤得‘武火煮沸,文火熬香’,” 他添柴的动作缓如摇橹,“《黄帝内经》说‘春宜辛甘’,立春喝汤,得香而不烈,暖而不燥。”

熬好的汤装在陶碗里,食材浮沉均匀,“每人一碗,” 分汤的动作均匀,“老人多放生姜,孩子多放萝卜,” 师傅笑着说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各得其所欲’,这样才都舒坦。” 灶台边的竹篮里,腌好的芥菜切成丝,“这菜能开胃,” 切菜的姑娘动作麻利,“立春寒,配汤吃正好醒脾。”

夜深时,林羽坐在客栈的窗前,看村民们点燃松明。火光在夜色里连成线,与远处传来的笛音交织成立春的夜曲,“这火得‘绕村一周’,” 客栈掌柜举松明的动作缓慢,“《易经》‘离卦’说‘明两作’,立春燃火,是为了驱寒邪,引阳气进村。”

祠堂的迎春仪式已结束,守祠的老汉往炉里添松枝的动作均匀,每刻钟添一根,“这火得‘明而不旺’,” 火苗跳动的高度寸许,“太旺则耗柴,太弱则不暖,《道德经》说‘知足不辱’,够暖就行。”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,“咚 —— 咚 ——”,节奏比大寒时轻快许多,像是踩着迎春的鼓点。

林羽翻开《太初规则》,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,其中一页画着幅立春农耕图,鞭春牛、撒谷种、开菜窖、做春卷的场景连成环形,像个启蛰的太极。他摸出怀里的罗盘,铜针在 “震” 位微微颤动,指针映着窗外的火光,泛出温润的光 —— 他想起青崖山的灵草,此刻定在雪下破土,新根如银线般扎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