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章 一阳守正(3 / 4)
线,与远处传来的笙箫声交织成冬至的夜曲,“这灯得‘彻夜不熄’,” 客栈掌柜往灯里添油的动作缓慢,灯芯拨得笔直,“《易经》‘离卦’说‘明两作’,冬至守灯,是为了迎阳气,不能让寒邪占了先。”
祠堂的祭台已收拾干净,残留的烛泪凝固成小小的丘,案上的祭品已分给村民,“冬至一阳生,得让阳气进家,” 守祠的老汉往炉里添柴的动作均匀,火苗跳动的高度寸许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反者道之动’,寒极生暖,就像这炉火,越守越旺。”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,“咚 —— 咚 ——”,节奏比大雪时轻快些,像是带着阳生的暖意。
林羽翻开《太初规则》,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,其中一页画着幅冬至农耕图,祭天、做豆腐、搓汤圆、熬粥的场景连成环形,像个阳生的太极。他摸出怀里的罗盘,铜针在 “坎” 位微微颤动,指针映着窗外的灯光,泛出温润的光 —— 他想起青崖山的灵草,此刻定在雪下感受到了初生的阳气,像颗含着暖意的绿珠。
他突然想起《道德经》里的话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 所谓规则的公平,从不是 “强求暖热” 的妄为,而是 “守正待时” 的智慧 —— 是祭天时的谦敬、做豆腐时的留余、搓汤圆时的均分、守灯时的恒持,是每种应对在 “阴极” 后守住的平衡。就像《易经》“复卦” 的 “见天地之心”,冬至一阳,是为了在循环中守住阳气的初萌。
后半夜,月光如银,洒在大地上,仿佛给万物披上了一层薄霜。窗棂上的冰花宛如碎玉,晶莹剔透,美不胜收。林羽静静地躺在床上,聆听着客栈灶间的余火“噼啪”作响,那声音犹如大地匀净的心跳,沉稳而有力。
突然,隔壁传来老汉的梦话:“冬至的柴,得‘留三分’,不能烧尽,得给明天留火种,这是传薪的理。”林羽心中一动,他想起了白天祭天的场景。在那庄严的仪式中,人们谦敬均分,守正待时,互济互助。这不正是“冬至”的真意吗?守得端正,待得从容,在阳生间为春来铺路。
天边泛起了鱼肚白,晨曦微露,林羽翻身起床,推开客栈的门。门外,雪已半融,阳光洒在雪地上,反射出柔和的光芒。村中的屋顶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融雪,湿润的痕迹仿佛是一幅淡彩的水墨画,淡雅而宁静。
客栈掌柜迎了上来,递给林羽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。“这汤圆里包了芝麻馅,”掌柜指着碗里的圆子说道,“《易经》‘随卦’说‘随,顺也’,跟着节气吃,身子就暖。”林羽微笑着接过碗,感受着那温暖的气息,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温馨。
清晨,阳光洒在小村庄的小道上,林羽悠闲地漫步其中。他的目光被田埂上的农人吸引住了,他们正弯着腰,仔细查看麦田的情况。雪地上留下了浅浅的脚印,每一步的间距大约有一尺左右。
“《齐民要术》里说过,‘冬至阳生,麦始长’啊!”一位农人笑着向林羽打招呼,他的脸上洋溢着对农事的熟悉和热爱。
林羽回应道:“是啊,这雪得半融,既不会冻伤麦苗的根部,又能滋润土地,正好可以滋养阳气。”
他深知,冬至过后便是小寒,虽然寒意依然未消,但阳气已经开始生发,大自然的智慧让万物都在悄悄地积蓄力量。在远方的雪下,灵草正蠢蠢欲动,而本地的麦田则在融雪的润泽中渐渐苏醒过来。村民们也在坚守正道,等待春天的到来。
路过豆腐坊时,林羽听到了熟悉的声音。石磨转动时发出的“咕噜”声,与远处添炉时的“噼啪”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曲独特的冬至晨曲。妇人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,她熟练地推动着石磨,豆浆从磨盘间缓缓流出,散发出阵阵清香。
林羽摸了摸背包里的《太初规则》,那书页间的灵草枯叶似乎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