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章 秋分收种(1 / 3)

加入书签

秋分的晨光带着清透的凉意,漫过望川村的粟田。林羽背着背包走在田埂上,鞋跟踢起的谷壳在晨光里飘成金粉,与远处割粟的 “唰唰” 声、木锨扬谷的 “呼呼” 声交织成秋分特有的匀净 —— 这是 “昼夜均,寒暑平” 的时节,连空气里都飘着 “一半是收割的金,一半是播种的褐” 的气息,像给整个村子铺了块拼色布毯,既不忙乱也不闲散。

村东的粟田里,穿短打的农人们正弯腰割穗。领头的老汉握镰刀的角度始终与粟秆成四十五度,刀刃划过的力度刚好切断茎秆却不散落谷粒,“这粟得‘留三寸茬’,” 他捆粟的动作匀如钟摆,五束一捆,绳结打得松紧适度,“《诗经》说‘黍稷重穋,禾麻菽麦’,秋分要收得匀,得让茬根扎土,为冬麦留地力。”

林羽蹲在田埂边,看粟穗在竹筐里码成整齐的方阵。每筐的数量不多不少正好三十穗,“这叫‘均收法’,” 老农用手掂筐的动作精准,“多则压折穗柄,少则跑空趟,《易经》‘泰卦’说‘天地交而万物通’,秋分收粮,得让每株作物都尽本分,不偏不倚。” 粟粒从穗间滑落的轨迹呈直线,在青石板上积成均匀的薄层,像给地面镀了层碎金。

按约定帮村民种冬麦前,林羽先去青崖山看灵草。石阶上的露水被踩出对称的脚印,左右间距恰好与肩同宽,像被量过的刻度。泉边的灵草已蜷成紧凑的团,十片叶子向内收拢如握拳,叶尖的红纹凝成深褐,“《易经》‘剥卦’说‘剥,剥也,柔变刚也’,” 林羽用松枝轻拨叶团的动作如触琉璃,“你也懂秋分的理,把力气都敛进根里了。”

他往根部培土的动作如堆玉,新添的塘泥与旧土按 “一塘三土” 的比例调和,混着的草木灰细如烟尘,“多则灼根,少则缺肥,” 指尖捏土的力度刚好能攥成球却不黏手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知止不殆’,秋分护苗,得守着‘收种相济’的度。” 守泉老汉正往石灶里添粟秆,火苗蹿起的高度齐如竹尺,“这秆得‘晒干的硬芯’,” 他添柴的动作缓如计时,“《诗经》说‘樵彼桑薪’,硬秆耐烧,就像秋分的日子,得攒着劲过。”

往冬麦田走的路上,林羽遇见几个扬谷的妇人。穿蓝布衫的大嫂正用竹筛扬粟,筛子晃动的弧度圆润如满月,“这粟得‘三扬三筛’,” 她分离谷粒与杂质的动作麻利,每扬一次都让风带走空壳,“《易经》‘谦卦’说‘谦尊而光’,秋分扬谷,得让瘪粒与实粒各归其位,不混不杂才好藏。”

扬好的粟粒在竹匾里摊成圆形,厚度匀如铜钱,“内圈厚,外圈薄,” 大嫂用木刮板划圈的动作整齐,圈痕如圆规画出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’,中间多的往边上匀,才晒得透。” 孩童们用粟粒在匾边拼 “平” 字,笔画的起收处都用两粒粟,“《易经》说‘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’,两粒为对,像秋分昼夜均分。”

冬麦田的田埂上,几个后生正用耧车播种。耧脚入土的深度一寸,行距六寸,“这麦得‘匀播浅埋’,” 后生扶耧的力度匀如悬秤,每步前进的距离一尺,“《诗经》说‘播厥百谷,既庭且硕’,秋分种麦,得让种子在土里站成队,不挤不疏才好长。”

播好的麦沟被木磙压实,痕迹匀如琴键,“压得太实则难出芽,太松则易被鸟啄,” 负责压田的老汉推动木磙的动作平稳,“《易经》‘恒卦’说‘恒,久也’,种麦如做人,得拿捏好松紧。” 远处的妇人正往麦沟撒草木灰,手捏灰的力度均匀,每尺撒一把,“这灰能防虫害,” 她撒灰的轨迹呈直线,“就像给种子搭了层防护网。”

午后的阳光带着暖意,林羽在村头的祭月台歇脚。穿长衫的族长正摆放祭品,月饼、栗子、石榴摆成圆形,“这祭得‘日入而始,月出而终’,” 他调整供盘的位置,间距三寸,“《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