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 白露凝霜(3 / 4)
,各复归其根’,今年的谷,明年的种,循环往复才是常道。”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,“咚 —— 咚 ——”,节奏比处暑时更沉缓,像是被霜气浸得厚实了。
林羽翻开《太初规则》,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,其中一页画着幅白露农耕图,割稻、晒谷、藏菜、做糕的场景连成环形,像个蓄藏待发的圆。他摸出怀里的罗盘,铜针在 “坎” 位微微颤动,指针映着窗外的霜光,泛出温润的光 —— 青崖山的灵草此刻定在松荫里蜷缩,借着夜露积蓄力气,像懂得 “白露蓄藏” 的理。
他突然想起《道德经》里的话:“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” 所谓规则的公平,从不是 “藏尽所有” 的吝啬,而是 “蓄藏有度” 的智慧 —— 是割稻时的带露、晒谷时的分类、藏菜时的透气、做糕时的温润,是每种应对在 “凝霜” 后守住的平衡。就像《易经》“坤卦” 的 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,白露蓄藏,是为了用宽厚的胸怀承载冬日的匮乏。
后半夜的霜花如银白的薄纱,带着丝丝清寒,悄然铺满了窗台上的野菊。林羽静静地坐在窗前,凝视着那被霜花点缀得宛如梦境般的野菊,心中涌起一股宁静和安详。
谷仓里传来的谷物“簌簌”声,在这静谧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。那声音仿佛是粮食们在轻轻低语,又像是它们安睡时的呼吸。林羽闭上眼睛,用心聆听着这美妙的声音,仿佛能感受到粮食们的生命力和温暖。
“白露的粮,得‘仓内垫稻草’,”突然,隔壁老农的梦话传来,打断了林羽的思绪。“稻草防潮,还能保暖,就像给粮食盖了层棉絮。”老农的话语虽然简单,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。林羽不禁想起白天收稻的场景,那是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画面。
带露收割的稻穗,在阳光下闪耀着金黄色的光芒;分类晾晒的稻谷,整齐地铺展在晒场上,散发着淡淡的稻香;按需分配的粮食,被细心地装入麻袋,准备运往需要的地方。这一切,不正是“白露”这个节气的真意吗?收得彻底,藏得周全,在蓄藏间为冬日铺路,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。
当天边泛起鱼肚白时,林羽缓缓起身,准备踏上前往青崖山的旅程。客栈掌柜见他起身,赶忙递过来一包白露糕,微笑着说:“这是新做的,路上垫垫肚子。”林羽感激地接过白露糕,仔细端详着。糕上点缀着几颗核桃,仿佛是为了增添一份香脆和营养。
“《易经》‘随卦’说‘随,顺也’,跟着节气吃,才养人。”掌柜指着糕上的核桃,解释道。林羽点点头,他知道,这些传统的智慧和习俗,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。他将白露糕小心地放入行囊,然后背起行囊,迎着晨曦,朝着青崖山的方向走去。
走在去青崖山的路上,林羽看见田埂上已有农人在种冬麦。锄头刨坑的深度三寸,每坑的间距五寸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地得一以宁’,” 农人笑着打招呼,“白露种麦,得把种子埋严实,才好过冬。” 他知道,白露之后是秋分,秋意更浓,但蓄藏的智慧已让万物有了条理 —— 灵草在松荫里蓄力,田地在播种后待长,村民在收获后藏粮。
快到泉边时,林羽看见灵草叶上凝着的白霜。借着晨光发现叶片已向内收拢,像握着的拳头,根部的土壤结着层薄冰,“《易经》‘坎卦’说‘习坎,重险也’,” 他蹲下身轻触叶片,“你在‘藏’锐气,准备过冬了。” 松风吹过,灵草叶片纹丝不动,像是在回应这白露的晨光 —— 在蓄藏的时节,懂得 “藏” 才能在寒冬里守住生机,懂得 “蓄” 才能为来年留希望。
林羽给灵草浇了点温水,水流在土面漫开的速度如晨呼吸,“《诗经》说‘雨雪霏霏,载渴载饥’,” 他往根部铺了层干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