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章 处暑出暑(3 / 4)

加入书签

柴的动作缓慢,每刻钟添一根柴,“《易经》‘鼎卦’说‘鼎有实’,处暑喝汤得清润,不能油腻,慢炖才出味。”

炖好的汤装在陶碗里,汤色清亮如琥珀,“每人一碗,” 分汤的动作均匀,“老人多放山药,孩子多放莲子,” 师傅笑着说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各得其所欲’,这样才都舒坦。” 灶台边的竹篮里,新摘的梨泛着黄,“这梨能润肺,” 洗梨的姑娘动作麻利,“处暑燥,吃点梨才好。”

夜深时,林羽坐在客栈的窗前,看村民们在祠堂前点燃火把。火光在暮色里连成圈,像给祭祀画了个结界,“这是‘送暑火’,” 客栈掌柜摇着蒲扇,“《易经》‘既济卦’说‘初吉终乱’,处暑送暑,得有始有终,火把得按‘八卦’路线走,不能乱。”

祭社的鼓乐声传来,与火把燃烧的 “噼啪” 声交织成歌。“秋社祭神,也祭自己,” 掌柜指着火光里的人影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功成身退’,收了秋,该歇歇,也得想想冬藏的事。”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,“咚 —— 咚 ——”,节奏比立秋时更沉稳,像是被秋气浸得厚实了。

林羽翻开《太初规则》,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,其中一页画着幅处暑农耕图,掰玉米、晒豆子、酿酒、祭祀的场景连成环形,像个收放自如的圆。他摸出怀里的罗盘,铜针在 “乾” 位微微颤动,指针映着窗外的火光,泛出温润的光 —— 青崖山的灵草此刻定在松荫里舒展,借着夜露积蓄力气,像懂得 “处暑收放” 的理。

他突然想起《道德经》里的话: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” 所谓规则的公平,从不是 “收尽所有” 的贪婪,而是 “收放相济” 的智慧 —— 是掰玉米时的留叶、晒豆子时的去杂、酿酒时的配比、祭祀时的恭敬,是每种应对在 “出暑” 后守住的平衡。就像《易经》“解卦” 的 “解,险以动,动而免乎险”,处暑收放,是为了避开秋收的 “险”,求得安稳。

后半夜的露水带着清寒,打湿了窗台上的野菊。林羽听着谷仓传来的谷物 “簌簌” 声,像在听粮食安睡的呼吸。“处暑的粮,得‘仓内垫松针’,” 隔壁老农的梦话传来,“松针防潮,还能驱虫,就像给粮食盖了层软被。” 他想起白天收玉米的场景,留叶养土、芯能引火、粒能酿酒 —— 这不正是 “处暑” 的真意?收得彻底,也放得周全,在收放间为冬藏铺路。

天边泛起鱼肚白时,林羽起身准备去青崖山。客栈掌柜递来一包豆糕,“这是新做的,路上垫垫,” 他指了指糕上的芝麻,“《易经》‘随卦’说‘随,顺也’,跟着节气吃,才养人。”

走在去青崖山的路上,林羽看见田埂上已有农人在翻地。锄头起落的角度垂直如线,每锄下去的深度三寸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地得一以宁’,” 农人笑着打招呼,“处暑翻地,得把土块敲碎,才好种冬麦。” 他知道,处暑之后是白露,秋意渐浓,但收放的智慧已让万物有了条理 —— 灵草在松荫里蓄力,田地在翻耕后待种,村民在收获后备冬。

快到泉边时,林羽看见灵草叶上凝着的霜花。借着晨光发现叶片的红纹已蔓延到叶柄,根部的土壤疏松如棉,“《易经》‘巽卦’说‘随风,巽’,” 他蹲下身轻触叶片,“你在‘收’锐气,准备过冬了。” 松风吹过,灵草叶片微微向内收拢,像是在回应这处暑的晨光 —— 在收放的时节,懂得 “收” 才能在寒冬里守住生机,懂得 “放” 才能为来年留希望。

林羽给灵草浇完水,往周围撒了圈干玉米芯。芯的间距寸许,像给灵草围了圈小栅栏,“这是‘护根障’,” 他拍了拍芯,“防松鼠刨根,还能慢慢烂成肥。” 守泉老汉递来个陶碗,“这是新酿的豆酒,” 他抿了口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和其光,同其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