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章 处暑出暑(2 / 4)
泰卦’说‘天地交而万物通’,豆香混麦香,才够醇厚。”
酒坊的陶瓮排列如方阵,每个瓮口都盖着松木板,板上压的青石重量相同,“四十斤压一月,” 酿酒匠在瓮身画刻度的动作精准,粉笔线齐如刀裁,“压太轻则出酒少,太重则味涩,《道德经》说‘知足常足’,这力度刚好。” 墙角的竹筐里装着酒曲,每块的大小如巴掌,“一瓮放一块,” 学徒分曲的动作均匀,“多则苦,少则淡。”
村东的晒秋架上,新收的辣椒、南瓜、花生挂得满满当当。穿绿布围裙的妇人正往架上挂豆角,每串的长度三尺,间距一尺,“红的挂东边,黄的挂西边,” 她排列的动作如插花,“《易经》‘离卦’说‘离为火’,东边向阳,红辣椒喜晒;西边稍阴,黄南瓜耐阴,各得其所。”
晒架下的石桌上,几个老汉正编囤粮的竹囤。青竹在他们膝间弯曲的弧度如新月,篾条交织的密度匀如渔网,“这囤得‘下宽上窄’,” 编底的动作细密,底部直径比顶部宽两尺,“《易经》‘颐卦’说‘颐养之道’,下宽才稳,上窄才聚粮,像给粮食搭个安稳窝。”
来取竹囤的农妇带了新蒸的豆包,装在青瓷盘里,每个的褶子十二道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道生一,一生二’,十二道褶,一年十二个月都有粮,” 她推让的动作真诚,“您编的囤结实,我的豆包软,正好配着吃。” 老汉们分豆包的动作自然,每人两个,不多不少,“收秋的日子,吃点甜的才有力气。”
村中的祠堂前,几个老者正筹备 “秋社” 祭祀。穿长衫的族长摆放祭品的动作庄重,五谷、瓜果、新酒摆成 “八卦” 形,“这祭得‘未时开始,酉时结束’,” 他调整香炉的位置,香插在八卦的 “坎” 位,“《礼记》有云‘仲秋之月,择吉日大飨帝’,处暑祭社,求秋收圆满,冬藏安稳。”
祭品中的新米堆成圆锥,边缘齐如刀削,“这米得‘取新收的头批’,” 族长用木勺舀米的动作均匀,每碗的量相同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’,心诚不在多少,在恭敬。” 孩童们捧着自己做的稻草人,草人的衣裳用晒秋的碎布缝制,“这是‘护谷神’,” 他们齐声说,“保佑粮食不被鸟啄。”
傍晚的霞光给玉米地镀上金红,林羽坐在打谷场的石碾上,看村民们在谷仓前过秤。穿短打的后生扛粮的动作如举重,每袋粮食称完都用粉笔在袋上画 “正” 字,“张家十五袋,李家十二袋,” 记账的先生写数的动作麻利,“《易经》‘恒卦’说‘恒,久也’,记账得清,才好算收成。”
过秤的老汉拨动秤砣的动作精准,秤杆始终保持水平,“多一两则添,少一两则补,” 他报数的声音洪亮,“处暑收粮,得斤两不差,不然对不住汗珠子。” 谷仓的角落堆着断穗的玉米,“这给牲口当粮,” 看仓的老汉收拾的动作麻利,“一点不糟践,就像过日子,好的留着,碎的也有用。”
村西的作坊里,几个妇人正做豆糕。穿绿布围裙的厨娘往豆泥里加糖的动作均匀,每斤豆泥放二两糖,“这糕得‘蒸一刻钟’,” 她倒豆泥进模子的动作平整,模子的花纹是 “福” 字,“《易经》‘晋卦’说‘明出地上’,新粮做新糕,得让甜里带着豆香,不腻才好。”
蒸好的豆糕倒扣在竹匾里,每个的花纹清晰如印,“六块一碟,” 装碟的动作麻利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六合同风’,六是顺数,吃着吉利。” 作坊的石磨上,新收的芝麻正被磨成粉,磨盘转动的速度匀如钟摆,“这粉撒在豆糕上,” 磨粉的妇人说,“香得很,就像处暑的日子,又香又爽。”
戏台后的厨房里,几个老汉正炖秋汤。穿粗布褂的师傅往锅里放山药、莲子、百合的动作均匀,每种食材的量相同,“这汤得‘文火慢炖’,” 他添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