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章 蕴秀藏息(2 / 4)
嫂用木锨扬麦的动作娴熟,每扬一次都让风带走最后的潮气,“头晒去表水,二晒去里水,三晒去水汽,少一晒则潮,多一晒则碎。” 孩童们用竹筐捡拾混入麦中的石子,每人分管一匾,动作麻利却不争抢,“这叫‘各守其田’,” 大嫂笑着说,“像《道德经》说的‘知止不殆’,守住自己的筐,就不会乱。”
午后的暑气最盛时,林羽在山泉旁的凉棚歇脚。穿青布衫的茶翁正往陶壶里投金银花,花瓣在沸水里舒展的姿态如蝶翅,“这茶得‘三沸三凉’,” 他注水的动作如行云,第一沸去尘,第二沸出香,第三沸留韵,“《易经》‘遁卦’说‘遁世无闷’,暑气盛时,得学隐士遁入清凉,茶也得凉透了才解暑。”
凉棚的竹桌摆成环形,每张桌的角度都朝向泉眼,“泉气能润茶,” 茶翁给林羽续茶的动作轻柔,茶汤在粗瓷碗沿凝成细珠,“一口祛暑,二口生津,三口静心,少一口则躁,多一口则淡。” 他用茶梗在桌上摆卦象,“这是‘遁卦’,阴渐长而阳渐退,” 指尖点着卦形,“暑气虽盛,已有凉意藏在草木间,就像这茶,热汤里藏着清寒。”
山脚下的村落里,几个老汉正编竹席。青竹在他们膝间弯曲的弧度圆润,篾刀划过的力度均匀,“这席得‘经纬相错如卦象’,” 编席的动作平稳,每寸席面的竹篾数相同,“经为阳,纬为阴,阴阳相济才得安稳,《易经》‘泰卦’说‘天地交而万物通’,竹篾相交,才不漏风,不硌身。”
编好的竹席边缘留着半寸的流苏,“这是‘透气口’,” 老木匠用砂纸打磨的动作轻柔,“太密则闷汗,太疏则散形,得留三分空隙,像给暑气留个出口。” 来取席的村民带了新摘的李子,装在竹篮里的数量按人口分,“张三家五口,十五个;李四家三口,九个,” 分果的动作自然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’,匀着吃才长久。”
村中的晒谷场,几个后生正翻晒油菜籽。木叉翻动的幅度匀如钟摆,每堆菜籽的高度相同,“这籽得‘薄摊勤翻’,” 后生用脚丈量摊晒范围的动作精准,“方圆三丈为一摊,多则晒不透,少则费场地,《易经》‘丰卦’说‘日中则昃’,物极必反,晒得太狠则出油少,得恰到好处。”
翻晒的间隙,后生们坐在树荫下吃西瓜。切开的瓜瓤红如玛瑙,籽的分布均匀如星,“这瓜得‘三切六瓣’,” 分瓜的动作麻利,每瓣的大小相差不过半两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’,分匀了才吃得香甜,不争不抢。” 瓜皮被整齐地码在竹筐里,“这皮能腌菜,” 后生擦手的动作自然,“物无弃物,才不浪费。”
傍晚的霞光给山林镀上金红,林羽坐在泉边看灵草嫩芽。叶片已舒展半寸,叶脉清晰如网,在暮色里泛着微光。守泉的老汉往泉里撒了把荷叶,叶片在水面铺成圆形,“这叶能遮阳,还能净水,” 他拨动荷叶的动作轻柔,“《易经》‘节卦’说‘节以制度,不伤财,不害民’,暑天得有节制,用荷叶挡挡烈日,别让泉水太烫。”
泉边的石灶上,药农正熬制解暑汤。陶罐里的甘草、藿香、佩兰翻滚的力度均匀,“这汤得‘文火慢熬’,” 他添柴的动作缓慢,每刻钟添一根柴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治人事天,莫若啬’,省柴则持久,猛火则失味,得让药性慢慢渗出来。” 熬好的汤装在陶瓮里,用井水泡着降温,“凉而不冰,才不伤脾胃,” 药农舀汤的动作均匀,每碗的分量相同,“热天喝汤,也得有规矩。”
村东的作坊里,几个妇人正做绿豆凉粉。穿绿布围裙的厨娘往豆浆里点卤的动作精准,每勺卤的分量相同,“这粉得‘三搅三凝’,” 她搅动的木勺沿缸壁画圆,“头搅让卤匀,二搅让浆凝,三搅让粉韧,少一搅则散,多一搅则硬,《易经》‘坤卦’说‘直方大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