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章 蕴秀藏息(1 / 4)

加入书签

小暑的晨光带着蒸腾的暑气,漫过青崖山的密林。林羽背着背包走在石阶上,草帽下的额角渗着细汗,与远处溪流的 “潺潺” 声、蝉鸣的 “知了” 声交织成小暑特有的湿热 —— 这是 “温风至,蟋蟀居宇” 的时节,连空气里都飘着 “一半是蒸腾,一半是荫凉” 的气息,像给整座山林罩了层纱帐,既不窒闷也不疏朗。

山腰的平台上,穿麻布短打的药农正整理背篓里的草药。他分类的动作匀如流水,将黄芩、连翘、薄荷按 “凉、温、平” 性分开,每堆的分量用竹秤称得清清楚楚,“这药得‘辨性而采’,” 他用指尖轻触叶片的力度刚好能感受韧性,“《易经》‘萃卦’说‘聚以正也’,同类相从,药性才纯,乱了则损功效。”

林羽蹲在平台边,看药农给草药去杂的手法。枯梗被掐断的位置齐如刀削,须根保留的长度刚好一寸,“多留则耗力,少留则失味,” 药农抖落泥沙的动作轻柔,每株草药晃动的弧度相同,“《道德经》言‘去甚,去奢,去泰’,采药如做人,得去掉冗余,留其本真。” 背篓的底层垫着松针,草药铺在上面的厚度匀如薄毯,“松针能防潮,还能提香,” 药农拍了拍背篓,“万物相济,才得其所。”

顺着药农指引的方向,林羽往密林深处走去。石阶旁的青苔被踩出整齐的脚印,每步的间距三寸,像被丈量过的刻度。溪边的巨石上,几个浣纱的村姑正晾晒布匹,青布在竹竿上展开的弧度圆润如新月,“这布得‘晨洗午晒’,” 她们翻动布匹的动作同步,每块布在阳光下的时间分毫不差,“《易经》‘晋卦’说‘明出地上’,日头最烈时晾晒,才能杀尽潮气,却又不能晒过未时,不然布会脆。”

布匹的边缘垂落的水珠在石板上汇成细流,像给地面绣了道银线。“纱要晾在东,布要晾在西,” 年长的村姑调整竹竿的朝向,东边的纱能接住晨露,西边的布能避开正午直射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’,各寻其位,才能各得其所。” 她们用木夹固定布匹的力度均匀,夹子的间距一尺,“太密则不透风,太疏则易吹落,得让布在风里轻轻晃,像在透气。”

林羽摸出罗盘放在巨石旁,铜针在 “巽” 位微微颤动,指针映着溪水的波光,泛出清润的光。背包里的灵草嫩芽传来明显的 “窸窣” 声,他解开布袋一角,只见半寸长的芽尖泛着嫩青,叶片蜷曲的弧度如新月 —— 这正是寻找松针与清泉的信号。“往东北走,” 药农的话在耳畔回响,“那里有老松绕泉,阴气足而不寒。”

密林的深处,果然有眼清泉从石缝涌出。泉水在青石上漫开的水纹呈圆形,像被圆规画过的圈。泉边的老松枝桠舒展,松针落在水面的数量均匀,“这泉得‘圈石为界’,” 守泉的老汉用石块围砌的范围呈八卦形,“乾位留入口,坎位通溪流,《易经》‘坎卦’说‘水流而不盈’,泉要流动才活,却不能漫溢失序。”

林羽选了松荫下的沃土,用小铲挖穴的深度刚好三寸。他将灵草嫩芽放入穴中的动作轻如拈羽,培土的力度由轻渐重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治大国若烹小鲜’,栽苗如治国,太用力则伤根,太轻则难立。” 他舀来泉水浇灌的动作缓慢,水流在土面漫开的速度如呼吸,“初浇润根,再浇滋叶,三浇固本,少一浇则枯,多一浇则涝。”

泉边的空地上,几个妇人正晾晒谷物。穿蓝布围裙的大嫂用木耙摊开麦粒的厚度匀如薄雪,每耙翻动的角度相同,“这麦得‘日曝夜收’,” 她看日头的眼神精准,“午时摊开,未时翻动,申时收拢,《易经》‘大有卦’说‘其德刚健而文明’,借日之力,却不违其时,才能晒得干爽。”

晾晒的竹匾排列成 “田” 字形,间距三尺,既避开彼此的阴影,又能接住穿堂风。“麦要‘三晒三扬’,” 大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