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章 小满盈微(2 / 3)

加入书签

匠用棉布过滤油渣的动作缓慢,棉布的密度刚好能滤去杂质却不阻滞油流,“急了则浑,慢了则滞,《道德经》说‘大器晚成’,好油得等杂质沉底,才能清亮。” 陶缸上的刻度标记着 “小满”,“到这刻度就停,不多装一滴,” 匠人的话语里藏着智慧,“满则溢,留三分空,才好装新油。”

林羽接过匠人递来的新油,指尖触到陶碗的温度不烫不凉,油面平静如镜。“这油炒菜最香,” 匠人往他竹篮里放了块菜籽饼,“饼能喂猪,油能炒菜,一物多用,《易经》‘乾卦’说‘元亨利贞’,万物各有其用,不必求全。” 远处的孩童们正用菜籽壳编小篮子,壳的大小搭配均匀,“大壳当底,小壳当边,” 领头的孩子笑着说,“就像《道德经》说的‘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’,各有各的用处。”

村西的磨坊里,穿粗布褂的碾匠正磨新麦。石磨转动的速度均匀如钟摆,每转三圈就往磨眼里添一勺麦,“这面得‘粗磨留麸’,” 他用竹片刮磨盘的动作轻柔,麸皮与面粉的分离恰到好处,“多磨则失营养,少磨则糙,《道德经》说‘物壮则老’,太精细了反而不好,带点麸皮才养人。”

磨坊的墙角堆着磨好的面粉,按粗细分成三类:头磨面最细,二磨面次之,三磨面带麸皮,每类的分量用陶盆量得清清楚楚。“头磨面做馒头,二磨面做面条,三磨面做窝窝,” 分面的妇人动作麻利,给每户的分量按人口算得精准,“老人吃细面,壮汉吃粗面,各取所需,《易经》‘谦卦’说‘谦尊而光,卑而不可逾’,贵贱皆宜才是真平等。”

傍晚的霞光给麦田镀上金红,林羽坐在麦垛上,看村民们在麦田里追肥。穿短打的后生撒肥的动作呈扇形展开,每把肥料的落点都在麦株间隙,“这肥得‘离根三寸撒’,” 他移动的脚步匀如丈量,每行的间距相同,“近了烧根,远了无效,《道德经》说‘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’,肥要撒得不多不少,刚好够庄稼吸收。”

追肥的妇人用锄头覆土的动作轻柔,土块敲碎的大小均匀如豆,“得让肥和土融在一起,” 她拍平土面的力度刚好能压实却不板结,“就像《易经》‘泰卦’说‘天地交而万物通’,土肥相融,庄稼才能长得旺。” 远处的孩童们提着水桶给田边的桑树苗浇水,水桶的容量相同,每棵树浇的水量一样,“东边的树喝,西边的树也得喝,” 他们的笑声在麦田里回荡,像给生长的麦子唱着歌。

村东的空地上,几位老汉正用桑木做蚕匾。青桑木在他们手中刨得光滑,木框的边角打磨得圆润无棱,“这匾得‘方中带圆’,” 刨木的动作平稳,每块木板的厚度相差不过半寸,“方则好摆,圆则不伤蚕,《易经》‘坎卦’说‘水流而不盈,行险而不失其信’,做事得有规矩,也得有温情。” 每个蚕匾的网格大小相同,“大蚕用宽格,小蚕用窄格,” 老木匠的话语里带着细致,“不能用一个模子套所有。”

来取蚕匾的农妇带了自家做的桑葚酱,装在青瓷小碗里,每碗的分量相差不过半勺。“换您做的匾,” 她推让的动作真诚,“您的手艺细,我的酱甜,正好配着吃。” 老汉们分酱的动作自然,用木勺舀的力度均匀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既以为人,己愈有’,互相帮衬着,日子才甜。”

戏台后的厨房里,几个妇人正忙着做小满糕。糯米粉与艾草汁调和的比例精准,“一斤粉六两汁,” 揉面的动作匀如揉棉,面团在掌心转动的圈数正好三十,“多则软塌,少则僵硬,《易经》‘鼎卦’说‘鼎有实,慎所之也’,做糕如做人,得扎实。”

糕上的蜜枣摆成 “小满” 二字,枣的大小均匀如被挑选过,“多一颗则挤,少一颗则缺,” 摆枣的动作精准,每个字的笔画间距相同,“就像《道德经》说‘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’,字由笔画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