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谷雨播新(2 / 4)
划出弧形,“这茶得‘三炒三揉’,” 他抖茶的力度匀如振翅,每锅茶叶的量不多不少正好两斤,“头炒杀青,二炒塑形,三炒提香,少一炒则生,多一炒则焦,得让茶香顺着热气冒出来。”
炒好的茶叶摊在竹匾里,冷却的速度均匀,“摊得厚则散热慢,摊得薄则易碎,” 师傅用竹耙摊茶的动作轻柔,厚度刚好半寸,“得让每片叶都凉得匀,像给它们排好队。” 旁边的陶瓮里,装着待烘的茶叶,每层烘架的温度相同,“文火烘半个时辰,” 烘茶的学徒看火候的动作专注,“火大则焦,火小则潮,得让茶香慢慢攒着。”
林羽接过师傅递来的新茶,指尖触到的茶叶干燥却不脆,捻开一片,叶脉清晰如网。“这是‘谷雨尖’,” 师傅往紫砂壶里投茶的动作精准,投量是壶容量的五分之一,“多则涩,少则淡,得让茶水透着草木的清,又带着烟火的暖。” 沸水注入时,茶叶在壶里翻滚的弧度圆润,像群游动的鱼,片刻后倒出的茶汤色泽碧绿,在杯沿凝成均匀的茶痕。
村西的铁匠铺前,几个农夫正等着修农具。赤膊的铁匠抡锤的力度均匀,火星在铁砧周围溅成扇形,“这犁铧得‘淬火三次’,” 他在犁尖锻打的纹路细密如鳞,每道纹路的间距相同,“一次增硬,二次增韧,三次定型,少一次则易卷刃,多一次则易脆裂,得让农具像老伙计,耐得住糙活。”
铁匠铺的墙角堆着待修的农具,锄头、镰刀、铁锹按损坏程度分类,“断柄的先修,卷刃的后磨,” 铁匠给农具排队的动作实在,“急用的先弄,不急的后弄,不看谁家的贵,只看谁家的急。” 来修农具的农夫带了新摘的香椿和嫩蒜,分成小捆放在案上,“换您敲打敲打,” 彼此推让的笑里带着熟络,“您的锤子准,我的菜鲜,正好凑一顿。”
傍晚的霞光给茶园镀上金红,林羽坐在茶山的石头上,看村民们在梯田里播种谷子。穿短打的后生用木棍扎穴的深度相同,每穴的间距匀如尺量,“这穴得‘深两寸,直径一寸’,” 他扎穴的动作麻利,木棍起落的角度垂直如线,“深了出芽慢,浅了怕鸟啄,得让种子在土里睡得安稳。”
点种的妇人往穴里丢种子的动作均匀,每穴丢两粒,“一粒出芽,一粒备着,” 她用脚覆土的力度轻柔,刚好能盖住种子又不压实,“少一粒则险,多一粒则挤,得让土地也有些余裕。” 远处的孩童们提着水壶送水,水壶的容量相同,给每垄浇水的量一样,“东边的田喝,西边的田也得喝,” 领头的孩子吆喝着,声音在山谷里荡开,“不能厚此薄彼。”
村东的空地上,几位老汉正用桑木做秧马。青桑木在他们手里刨得光滑,“这秧马得‘长三尺,宽一尺’,” 刨木的动作平稳,木面的弧度贴合臀部曲线,“长了费料,短了坐不稳,得让插秧的人能舒舒服服歇脚。” 每个秧马的扶手高度相同,“刚好够手抓住,” 老木匠给扶手打磨的动作轻柔,“高了费劲,低了硌手,得让力气用在正道上。”
林羽帮着递木锉时,发现每个秧马的重量相差不过半斤。“张叔腿不好,给他的秧马加个软垫,” 老木匠往木座上钉棉垫的动作自然,“李哥身子沉,给他的做厚实些,得让工具跟着人的需求走,不搞一刀切。” 夕阳下,秧马在空地上排成列,像群待发的小马,木面的反光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影。
戏台后的厨房里,几个妇人正忙着做谷雨茶饼。案上的面团揉得暄软,按下去的指印能慢慢回弹,“这面得‘掺三成茶粉’,” 揉面的动作均匀,茶叶末与面粉混合的比例精准,“多则苦,少则淡,得让饼里透着茶香,又带着粮食的甜。”
包馅的动作麻利,豆沙馅里拌了碎茶,“每饼包三钱馅,” 捏饼的指尖捏出的花纹像片小小的茶叶,“多则漏,少则寡,得让每个茶饼都裹得匀。”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