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清明追远(3 / 4)
叶大小相同,“多一分则软,少一分则硬,得让粿皮透着光,馅料的香能钻出来。” 盛粿的陶盘摆成圆形,“一圈八个,象征团圆,” 分粿的动作均匀,给每位帮忙的人都递两个,“干活的人得先吃,才有劲忙。”
林羽接过清明粿时,柚子叶的清香混着馅料的鲜,像把山野的气息都装了进去。“配着新酿的米酒吃,” 厨娘往他碗里倒酒的动作轻柔,酒液在碗里漾开的圈匀如圆规,“酒得‘浅斟’,多则醉,少则寡,得让滋味慢慢渗。” 灶台边的陶罐里,腌着的清明菜正冒着气泡,菜与盐水的比例是 “菜三盐一”,“多盐则苦,少盐则坏,” 腌菜的妇人用筷子搅动的动作缓慢,“得让菜在罐里慢慢入味,像日子得慢慢熬。”
夜深时,林羽坐在客栈的窗前,看山岗上的灯火渐渐熄灭,只有祠堂的长明灯还亮着,像颗悬在夜色里的星。远处的酒坊还透着微光,酿酒匠正往瓮边添新的苇席,“夜里风凉,得给酒瓮多盖层,” 他的身影在窗上晃动,动作轻得像怕惊醒了什么。“清明的雨要来了,” 客栈掌柜的话语里带着期待,手里捧着没吃完的青团,“雨润过的地,种啥都长。”
祭台的香火已换成新的,残留的烛泪凝固成小小的丘,供着的青团已被换成明天的新麦。“先人收了咱的敬,会护着咱的田,” 守祠堂的老汉往香炉里添新香的动作虔诚,三炷香的间距匀如尺量,“让豆子出齐苗,麦子结满穗。”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,“咚 —— 咚 ——”,节奏比往日慢些,像是怕惊扰了沉睡的魂灵,每声间隔都比寻常多了半拍。
林羽翻开《太初规则》,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,其中一页画着幅清明祭扫图,扫墓、插柳、做青团、酿酒的场景连成环形,像个被雨润过的圆。他突然懂得,所谓规则的公平,不在刻意的均等里,而在追思与新生的平衡中 —— 是扫墓的礼仪、播种的分寸、青团的分配、酿酒的火候,是每种仪式在时序里守住的那点 “敬意”,既不薄待先人,也不辜负当下,像给清明划下的一道温柔界线。
后半夜的雨淅淅沥沥下起来,打在窗棂上发出 “嗒嗒” 的声,像给整个村子唱安眠曲。“清明雨,贵如油,” 隔壁传来老农的梦话,“一半浇坟头,一半浇地头。” 林羽想起白天看到的山岗,一半是肃穆的祖坟,一半是喧闹的秧田,一半在怀念过去,一半在孕育未来,像这天地间最本真的平衡。
他知道,这座古村的故事,不过是天地规则的又一个注脚。当明天的太阳升起,扫墓的竹篮会装满新采的野菜,插柳的枝条会吸足雨水,青团的余温会留在灶台上,酿着的酒会继续在瓮里生长。而这清明,会像千年的雨一样,在追思与新生的轮回中,继续滋养着人心与土地,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每个生灵:真正的公平,不是遗忘过去或无视未来,而是带着怀念前行,如这雨润的土地,既记得先人的耕耘,也承载着今人的播种,让每个认真生活的人,都能在这片土地上,找到属于自己的根与远方。
林羽合上眼,听着窗外的雨声渐渐变得均匀,像在听时光的絮语。背包里的灵草种子安静下来,仿佛也在这雨润的春夜里,读懂了藏在怀念与希望之间的生存智慧 —— 所谓规则,从来不是束缚人的枷锁,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,让每个活在当下的人,都能在追思中汲取力量,在新生中找到方向。他的旅途还在继续,但此刻,在这清明的雨夜里,他触摸到了规则最温柔的模样 —— 不是冰冷的条文,而是人们在清明时节,对先人最虔诚的追念与对生活最执着的热爱。
天边泛起鱼肚白时,林羽背起背包走出客栈。雨已经停了,石板路上的水洼里倒映着新绿的柳芽,像撒了满地的翡翠。山岗上的墓碑被雨水洗得发亮,田埂里的豆种吸足了水分,正准备破土而出。他知道,前方还有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