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 古镇雪深(2 / 5)

加入书签

整齐齐,每件铁器的重量相差无几,刃口的锋利度经过仔细打磨。“不论是谁来买,都得是一样的成色,” 铁匠擦汗时,毛巾搭在肩上的位置始终在脖颈中央,“不能因为是熟人就多淬一次火,也不能因为生客就少敲一锤,铁是最实在的,掺不得假。”

傍晚的霞光给古镇镀上金红,林羽坐在茶馆的靠窗位置。穿短打的伙计给客人续水的动作麻利,每碗茶都添到七分满,“这茶得‘浅茶满酒’,” 他提着茶壶的手稳如磐石,“多一分则溢,少一分则亏,让每位客官都喝得舒坦。” 茶馆的说书先生坐在中央的高台上,声音洪亮却不刺耳,故事的长短与精彩程度对每位听众都一视同仁,“不管是谁来听,都得说全了,不能因为有人打赏就多讲一段,也不能因为人少就草草收尾。”

镇北的点心铺飘出芝麻香,穿白围裙的师傅正往蒸笼里放包子。每个包子的褶子不多不少正好十八道,摆放的间距均匀,“这包子得‘三发三蒸’,” 他揉面的力度始终如一,面团在掌心转动的圈数相同,“头发醒筋骨,二发长血肉,三发增香气,少发一次则硬,多发一次则虚,得让面自己发起来。” 蒸笼的热气腾腾升起,在窗玻璃上凝成水珠,顺着纹路流淌,像幅流动的画。

林羽看着师傅给包子捏褶的动作,指尖翻飞的速度不快不慢,每道褶的深浅一致,像给包子系的花结。点心铺的木盘里,点心的摆放呈对称的图案,每种点心的数量相同,“甜的咸的得搭配着来,” 师傅打包的动作麻利,“有人爱吃甜,有人爱吃咸,得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合口的。”

夜深时,他在古镇的客栈歇脚。窗外的雪又开始下,簌簌的落雪声与远处的更鼓声交织成温柔的夜曲。背包里的灵草种子与今天收集的药末、染布碎屑、墨块混在一起,气息各异却又和谐相融,像这古镇里的人与物,各有各的技艺,却共同遵循着 “守中致和” 的规则。

林羽翻开《太初规则》,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,其中一页画着座古镇,药铺、染坊、书局、铁匠铺的位置呈八卦分布,像幅微型的天地图。他突然懂得,所谓规则的公平,不在千篇一律的复制里,而在各守其道的匠心里 —— 是郎中碾药的分寸、染匠调色的精准、书局印刷的规矩、铁匠锻打的力道,是每种技艺在传承中守住的那点 “匠心”。

后半夜的雪越下越大,客栈的灯笼在雪雾中晕成团暖黄。林羽听着隔壁染匠谈论明天的晾晒时间,听着远处铁匠收拾工具的动静,听着药铺传来的碾药声 —— 那是夜班的学徒在准备明天的药材。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,像首关于坚守的歌谣,在雪夜里轻轻流淌。

他知道,这座古镇的故事,不过是天地规则的又一个注脚。当明天的太阳升起,郎中会继续按 “浮中沉” 三品诊脉,染匠会进行第九遍浸染,书局会印刷新的书页,铁匠会锻打新的铁器。而这古镇,会像百年的老槐树一样,在匠心的坚守中,继续孕育着生机,用沉默而坚定的方式告诉每个生灵:真正的公平,不是投机取巧的捷径,而是精益求精的坚守,如这落雪覆盖的大地,既藏着冬日的宁静,也孕育着春日的繁华,循环往复,生生不息。

林羽合上眼,听着雪落的声音渐渐均匀,像在听时光的呼吸。背包里的灵草种子安静下来,仿佛也在这匠心的夜曲中,读懂了藏在坚守之间的生存智慧。他的旅途还在继续,但此刻,在这大雪的古镇里,他触摸到了规则最坚实的模样 —— 不是空洞的道理,而是匠人们代代相传的手艺与良心。

冬至的晨光带着冰晶的冷冽,斜斜地照在覆雪的古村屋顶。林羽踩着冻得发硬的雪壳走进西坪村,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着腊肉与腊肠,油星在雪光里泛着琥珀色的光,与石磨转动的 “咕噜” 声、孩童的嬉笑声交织成年关将近的暖曲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