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腊月尘净(1 / 3)

加入书签

腊月的寒风卷着雪沫子,在古村的巷弄里打着旋。林羽踩着半融的雪水走进东溪村,家家户户的门板都卸下来靠在墙边,妇人们正用长杆绑着笤帚清扫房梁,扬起的灰尘在阳光里翻腾如金粉,与拆洗被褥的 “哗啦” 声、劈柴的 “咚咚” 声交织成腊月里特有的喧嚣。

村头的老槐树下,几位老汉正给石碾子上油。穿黑布棉袄的老者往碾轴里滴菜籽油的动作极轻,油壶倾斜的角度始终不变,每滴油落下的间距均匀如星,“这碾子得‘三擦三晾’,” 他用棉布擦拭碾盘的纹路,力道恰好能擦去油污又不伤及包浆,“头擦去陈垢,二擦去霉斑,三擦上亮油,少擦一遍则滞,多擦一遍则滑,得让石碾转得顺顺当当,才能碾好过年的米。”

林羽蹲在碾盘旁,看碾子转动时的轨迹。石碾与底盘接触的弧度圆润如满月,每圈转动的时间相差不过弹指,“这碾道得留‘一指宽’的缝,” 负责推碾的后生扶着木架的力度均匀,“太窄则卡壳,太宽则漏米,得让米粒在碾盘里慢慢走,才能碾出粗细匀净的粉。” 碾好的米粉装在竹箩里,粗粉细粉分层摆放,像铺着层白雪的梯田,“粗粉蒸窝头,细粉做汤圆,连碎粉都能和在面里蒸馒头,一点不糟践。”

村中的晒谷场已搭起临时的腊味架,穿蓝布衫的屠户正给猪肉抹盐。他手掌的力道按 “三轻三重” 的节奏,瘦肉处轻抹,肥肉处重揉,骨缝里则用指尖捻进盐粒,“这肉得‘腌七天,晒七天’,” 他用麻绳穿肉的位置精准,每块肉间距尺许,“头三天腌出水,中间四天进味,最后七天晒出油,少一天则腥,多一天则咸,得让盐味顺着肉纹慢慢爬。”

腊味架的木杆上,腊肉、香肠、腊鱼挂得像五彩的帘子。屠户给肉翻身的动作如翻书,每次转动的角度都是一百八十度,“阳面晒够三天就得转,” 他用竹针在肉皮上扎孔的密度均匀,孔眼大小如绿豆,“孔多了则干得快,孔少了则不透风,得让风从每个眼儿里钻进去,才能吹得肉香满村飘。” 围观的村民按人口分购腊味,谁家人口多就多割些,人口少就少称点,屠户的秤杆总是抬得平平的,“过年的肉,得让每家的锅里都飘香味。”

林羽摸出罗盘放在腊味架旁,铜针在 “乾” 位轻轻颤动,指针映着腊肉的油光,泛出琥珀色的光晕。背包里的灵草种子被肉香惊动,发出细碎的响动,与风拂腊味的 “簌簌” 声形成奇妙的共鸣。他想起爷爷手札里的话:“味由心生,腌晒有道,守得住时日,才能出真味。”

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巷弄,林羽在剪纸坊前停下脚步。梳发髻的老妪正坐在窗下剪窗花,红纸在她指间翻转如蝶,剪刀开合的角度始终与纸面成四十五度,“这窗花得‘先里后外’,” 她剪 “福” 字的笔顺从不变更,“先剪中心的‘田’,再剪四周的‘口’,最后剪边缘的花纹,少一剪则残,多一剪则破,得让每个窟窿都透着喜气。”

剪纸坊的墙上贴满了成品,“连年有余” 的鱼鳞纹路细密如真,“喜鹊登梅” 的花瓣层次分明,“五谷丰登” 的麦穗颗粒可数。“这红纸得选‘三丈三’的宽幅,” 老妪裁纸的动作如刀劈,“长一尺二对应十二月,宽八寸象征八方财,少一寸则小气,多一寸则浪费,得让纸尽其用,福也尽其用。” 学徒们学剪 “春” 字的笔画力度渐匀,起初歪歪扭扭的线条,渐渐变得流畅如溪,“剪坏的纸别扔,” 老妪把废纸片拼成小灯笼,“碎红也是红,照样能添喜气。”

村西的水井旁,几个妇人正围着淘洗年节用的米。穿绿布围裙的大嫂用木瓢舀水的弧度圆润,每瓢水刚好漫过米堆一寸,“这米得‘三淘三滤’,” 她搅动米水的动作轻柔,“头淘去沙砾,二淘去米糠,三淘去浮尘,少淘一遍则碜,多淘一遍则失养,得让米粒干干净净迎新年。” 井台的石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