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章 乡野自然(4 / 5)

加入书签

>

铺子里的药柜抽屉排列得井然有序,每个抽屉的拉手高度相同,拉开时发出的 “吱呀” 声音轻重一致。抓药的小徒弟给每位患者递药包的动作都一样躬身,不会因为是富贵人家就多些谄媚,也不会因为是贫苦百姓就少些恭敬。药包上的绳结打得匀称,像一串串缩小的同心结,捆着同等分量的希望。

午后的骤雨来得迅猛,林羽躲进桥洞避雨。洞壁上的石刻历经风雨,却依然能看清 “公平” 二字,笔画的粗细深浅处处相同,仿佛是用同一支笔一气呵成。几个避雨的村民围坐在一起,其中穿短打的农夫正分干粮,粗面馍馍被掰成大小均等的块,连掉在地上的碎屑都分得平均,没人多拿一块,也没人少得一口。

“这桥洞能容下十二人避雨,” 守桥的老汉用烟杆指着洞内的地面,“当年造桥时就算计好了,每人占的地方不多不少,刚好能伸直腿,谁也别想多占一分。” 他磕烟灰的动作落在固定的石窝,那是几十年磕出来的浅坑,大小与烟锅完美契合,像天然长成的容器。

雨停后,夕阳把桥面染成金红。私塾的先生带着学生们过桥,孩子们手里捧着新书,书页的翻动声整齐划一。先生分书时的动作很匀,每人都拿到厚薄相仿的书卷,不会因为哪个孩子聪慧就多分几本,也不会因为哪个顽皮就少给一页。“字有繁简,理无尊卑,” 他站在桥中央的石板上,声音在水面荡开涟漪,“读书跟过桥一样,一步都不能差。”

林羽跟着孩子们的脚步走上桥面,发现每块石板的磨损程度都惊人地相似。最中间的石板虽被踩得光滑,却依然保持着与其他石板齐平的高度,没有因为受力更多就凹陷下去。桥身的弧度从桥头到桥尾均匀变化,最高点恰好位于正中央,像被圆规精心画过的弧线。

溪边的水磨坊正吱呀转动,水流冲击轮叶的力度均匀得像被计量过,每转三圈就会带起等量的谷物,研磨出的粉浆顺着石槽流淌,在木盆里积成均匀的圆圈。磨坊的妇人给每个陶罐里装的粉都一样满,罐口的粉面刮得平平的,既不会多到溢出,也不会少得显寒酸。“水推磨,人推心,” 她用布盖罐的动作轻柔,“差一分,良心就不安一分。”

暮色中的小镇亮起灯火,桥栏上的石灯被依次点燃,火焰的高度相差无几,在水面投下的倒影连成串晃动的星。打更人提着灯笼走过桥面,梆子敲打的节奏均匀沉稳,“咚 —— 咚 ——” 的声响与桥洞的回声形成奇妙的共鸣,每声间隔都正好是走到下块石板的时间。

林羽坐在桥栏上翻看《太初规则》,夜风翻动书页的声响与水磨的转动合拍。其中一页夹着片槐树叶,叶脉的分布与桥面石板的排列完全一致,主脉如桥身的中轴线,支脉像均匀分布的石板缝,仿佛是天地自己写下的注脚。他取出罗盘,铜针在 “中” 位纹丝不动,指针两端的光晕如同被桥面打磨过,光滑得没有丝毫偏差。

守桥老汉送来一碗热茶,粗瓷碗的边缘厚薄均匀,茶汤刚好没过碗沿一寸,热气在碗口凝成对称的雾气。“这桥立了三百年,” 他望着水面的灯影,“见过清官,也遇过贪官;接过富贵,也送过贫寒,可它始终平平稳稳,不偏不倚。”

林羽接过茶碗,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口。他看着溪水流淌的轨迹,在桥洞处汇成漩涡,又在下游舒展成平直的水带,像在演绎着规则的变幻 —— 时而回旋,时而直行,却始终保持着总量的平衡,不多一分,不少一分。

夜深时,他在桥边的客栈歇脚。窗外的溪水声与远处的更鼓声交织成催眠曲,背包里的灵草种子与白天收集的药草混在一起,各自散发着气息,却互不侵扰。林羽想起桥头石匠的话,突然明白所谓规则的公平,不在刻板的教条里,而在毫厘不差的分寸中 —— 是石匠手中的铜尺,是郎中案上的铜秤,是先生分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