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章 龙抬头时(2 / 4)
左长右短’,”
焚香的老汉解释,“左烛照来路,右烛照归途,龙王爷来去都亮堂。”
林羽摸出罗盘放在供台旁,铜针在“震”
位轻轻颤动,指针映着烛火的红光,泛出灵动的光晕。
背包里的灵草种子被香火气息惊动,出细碎的响动,与远处敲锣的“当当”
声形成奇妙的共鸣。
他想起爷爷手札里的话:“龙有灵,春有信,灵信相通,方得时雨,如人生需应时而动,方能顺天而行。”
祠堂旁的空地上,几位妇人正围着石臼捶打黄米糕。
穿青布围裙的厨娘抡锤的力度匀如钟摆,每锤落下的位置都在臼心,“这糕得‘百锤成筋’,”
她捶打的节奏与呼吸合拍,每五十锤换一人接力,“头三十锤让米成团,中四十锤让糕起筋,后三十锤让味归心,少一锤则散,多一锤则硬,得让黄米像被龙王爷点过,透着股韧劲。”
陶盆里的黄米面与温水调和的比例精准,“一斤面六两水,”
揉面的老妪手掌按压的力度由轻渐重,面团在她掌心转动的圈数正好六十,“水少则干,水多则稀,得让面像初春的泥土,软乎乎能捏出各种模样。”
旁边的竹匾里,捏好的米糕被做成龙形、元宝形、鱼形,每个的重量相差不过半两,“龙形的给汉子,吃了有力气;元宝形的给掌柜,吃了招财;鱼形的给娃娃,吃了机灵,”
年轻媳妇摆放的动作麻利,“各有各的念想,谁也不偏谁。”
林羽接过递来的龙形米糕,指尖触到的温度不烫不凉,刚好能捏在手里。
咬开时,黄米的清香里裹着淡淡的枣甜,“这是加了枣泥的‘龙髓’,”
厨娘笑着说,“让龙王爷也尝尝咱东溪村的手艺。”
孩子们捧着鱼形米糕奔跑,糕屑掉在灰线上,像给游龙缀了些金鳞。
村西的铁匠铺前,几个后生正打造“龙鳞”
铁器。
赤膊的铁匠抡锤的力度均匀,火星飞溅的范围控制在铁砧周围,“这锄得‘镶九片龙鳞’,”
他在锄面锻打的纹路细密如真,每片鳞的大小相同,“一片鳞保一垄田,九片鳞护整块地,少一片则漏着,多一片则赘着,得让农具沾点龙气,干活才顺当。”
铁匠铺的货架上,镰刀、犁铧、铁锹排列得整整齐齐,每件铁器的刃口都磨得雪亮,“开刃得‘荡七下’,”
学徒往刃口抹油的动作轻柔,“三下去锈,三下增利,一下定神,少一下则钝,多一下则脆,得让铁器像龙王爷的爪牙,锋利又耐用。”
来取农具的农夫按耕地多少挑选,“三亩地的用小锄,十亩地的用大犁,”
铁匠推荐的动作实在,“合适的才管用,贵的不一定好。”
午后的阳光渐渐暖起来,林羽在菜园边停下脚步。
几个老汉正给菜畦“画龙”
,用锄头划出的沟纹深浅一致,“这沟得‘宽五寸,深三寸’,”
他丈量的动作仔细,锄头起落的角度精准,“宽了费种子,窄了长不开,得让菜苗像排队的兵,整整齐齐扎根。”
撒种的妇人往沟里丢种子的动作均匀,每寸丢三粒,“一粒出芽,一粒备着,一粒喂鸟,少一粒则缺着,多一粒则挤着,得让土地也喘口气。”
菜园的篱笆上,刚芽的豆苗顺着竹架攀爬,嫩绿的卷须在风中轻轻颤动。
“这架得‘高五尺,间距尺半’,”
搭架的后生固定竹杆的动作牢固,“高了够不着,矮了挡阳光,得让豆苗像顺着龙王爷的胡须爬,自由自在往上长。”
旁边的水桶里,浸着待插的茄秧,根须的长度经过修剪,“留三寸根,多一寸则烂,少一寸则难活,”
老汉剪根的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