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章 龙抬头时(1 / 4)

加入书签

二月二的晨光带着泥土的腥气,漫过东溪村的田埂。

林羽被巷弄里传来的剃刀“唰唰”

声唤醒,推开客栈的窗,只见各家各户的屋檐下都摆着临时的剃头凳,孩童们捂着耳朵不敢靠近,却又忍不住偷瞄剃刀划过头皮的轻快,与远处撒灰的“簌簌”

声、敲锣的“当当”

声交织成“龙抬头”

特有的生机——这是春回大地的信号,连空气里都飘着草木萌的气息,混着皂角的清爽,像给整个村子松了松筋骨。

村头的老槐树下,搭着个简易的剃头棚,穿蓝布衫的剃头匠正给老汉剃。

剃刀在他指间转动如飞,刀刃与头皮的角度始终保持三十度,“这头得‘三剃三刮’,”

他抹皂角沫的动作均匀,掌心的泡沫在晨光里泛着虹彩,“第一剃去旧尘,第二剃迎新春,第三剃保平安,少一剃则晦气留,多一剃则伤根,得让头像刚破土的苗,透着新鲜劲。”

排队候着的孩童们手里攥着糖块,按年龄大小排得整整齐齐。

“娃娃剃头得‘留刘海’,”

剃头匠给最小的娃理时,动作轻得像拈羽毛,刘海的长度刚好盖过眉毛,“一寸遮风,二寸挡雨,三寸护着天灵盖,少一分则露着,多一分则挡眼,得让龙王爷看着咱娃顺顺当当长大。”

剃下来的头被仔细收进布包,“这得‘埋在树根下’,”

老汉接过布包的动作郑重,“跟老树借点灵气,头才能长得黑亮。”

林羽站在棚边,看剃头匠磨剃刀的动作。

青石条上的刀刃被磨得雪亮,每磨三下就翻转一次,角度不差分毫。

“这刀得‘荡九下’,”

他往刀布上荡刀的力度匀如钟摆,“三下醒刃,三下增利,三下定神,少一下则钝,多一下则损,得让刀锋自己透着精气神。”

旁边的铜盆里,热水冒着腾腾热气,搭在盆沿的毛巾浸得透湿,“擦脸要‘先擦额头,后擦下巴’,”

剃头匠拧毛巾的动作利落,水珠溅出的范围控制在盆沿内,像给每个顾客画了个清爽的圈。

村中的打谷场已撒出蜿蜒的灰线,像条游龙盘在地上。

穿短打的后生们提着草木灰桶,步伐匀如丈量,灰线的宽度始终三寸,“这龙得‘九弯十八曲’,”

领路的老汉用树枝调整灰线的弧度,“弯要像月牙,曲要像蛇形,少一弯则僵硬,多一曲则杂乱,得让龙王爷顺着灰线进村,别走错了道。”

灰线的在村口,终点在祠堂,沿途经过每家每户的门槛,“这叫‘引龙进门’,”

撒灰的后生笑着说,“灰线过门槛时得‘高抬三分’,别让龙王爷磕着碰着。”

林羽跟着灰线往前走,现经过粮囤时,灰线会绕着囤子转三圈,“这是给龙王爷留口吃的,”

守囤的妇人往灰圈里撒麦粒的动作轻柔,每圈撒三十六粒,“一圈保粮满,二圈保无虫,三圈保年年有余,少一粒则心不诚,多一粒则浪费,得让粮食跟龙王爷沾点亲。”

灰线经过水井时,会在井台画个圆圈,“这是龙王爷的饮水池,”

打水的姑娘往圈里倒清水的动作虔诚,水面刚好与灰圈齐平,“得让龙王爷喝足了水,才有力气行云布雨。”

祠堂前的供台摆着“龙食”

,黄米糕、猪头肉、煮鸡蛋摆得像座小山。

穿长衫的先生正往香炉里插香,三炷香的间距匀如尺量,“这香得‘高过供品一寸’,”

他点香的动作平稳,火苗跳动的幅度一致,“一敬龙王布雨,二敬土地生粮,三敬祖宗护佑,少一炷则礼数不周,多一炷则显浮夸,得让神明看着咱心诚。”

供台两侧的烛台刻着龙纹,烛火的高度相差不过半寸,“点烛要‘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