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瑶台承露(1 / 4)
晨露在瑶台的白玉阶上凝成碎钻时,林羽正蹲在泛着灰斑的台基旁,将手持式石材腐蚀检测仪的探头抵在斑驳的汉白玉上。
屏幕上的酸雨腐蚀度数值在42级处停滞,碳酸钙流失率达18——这是道家典籍记载的“瑶台”
,始建于唐代,曾是“承露沐月、云气缭绕”
的道教祭天圣地,近代因工业酸雨与人为破坏,让这片曾“接天承露”
的高台沦为风化残迹,白玉阶的纹路在酸雨侵蚀下模糊如雾,与散落的祭器碎片、断裂的石柱构成瑶台破败的图景。
“《瑶台仙志》载,唐玄宗时曾有高道在此设坛承露炼丹,”
瑶台遗址保护办的裴工抚摸着台壁“瑶台承露”
的残刻,刻字旁的水渍已黑结块,“后来酸雨下了三十年,连台边的古柏都枯了,灵草要是能在这玉阶缝隙扎根,也算给瑶台续上露脉。”
雾中传来木屐踏阶的声响,身着月白道袍的老者拄着玉柄杖走来,杖头挂着个锦囊,袋中盛着景天、卷柏等灵草,腰间系着块刻有“承露”
二字的玉佩。
“贫道玄露,守此台四十载,”
老者将锦囊中的干柏叶撒在阶缝,指尖轻捻便有清苦的草木香散开,“此台属‘酸蚀过盛,露脉断绝’之相,《道德经》云‘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民莫之令而自均’,瑶台之衰,非因风化,实因露脉断绝,强行补修如覆纸挡风,终会复损。”
林羽闻言翻开帆布包中的《太初规则》,指尖恰好落在“太初之台,灵于露承,衰于蚀滞”
的批注上,与玄露道长手中《抱朴子?内篇》的“夫仙人以药物养身,以术数延命”
相映。
“道长是说,需先通瑶台露脉,化酸蚀之害,再植灵草,而非强补?”
林羽指着台边仅存的几株景天,“就像《太初规则》里说的‘台之性,依露而润,顺脉而荣,不逆石之势’?”
玄露抚须而笑,从锦囊取出株叶片带露的灵草:“此草名‘露脉草’,能通露脉、化酸蚀,恰合‘承露守一’之理,可先以它探瑶台露脉。”
生态修复团队与瑶台观的弟子们扛着工具来了。
曾是文物修复师的老苏拖着个磨损的竹刷,刷毛上还沾着灰白色的腐蚀粉,“这玉比豆腐还脆,”
他用竹刷清理阶缝里的残渣,“去年用化学防护剂涂了三层,今年还是长了锈斑,现在想让草长出来,比给玉雕花还难。”
观里的小道士们则在整理散落的祭器,竹筐里装满破碎的玉璧,“玄露道长说‘物尽其用’,”
穿青布道服的小道士用软布擦拭碎片,“这些玉片能当种植盆镶边,既护台体,又存古意,不能像以前那样当垃圾扔了。”
第一批灵草苗在玉阶的缝隙中栽种。
林羽依玄露所授“顺缝嵌植法”
,不强行凿开风化石材,只将阶缝中的腐蚀粉轻轻扫开,底层铺12厘米厚的苔藓——这些苔藓采自台阴处,能吸酸保露,中层填腐叶土与牡蛎壳粉的混合物(玄露称其为“露脉土”
,腐叶属阴、牡蛎壳粉属阳,阴能吸酸、阳可补钙),“《道德经》云‘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’,”
玄露往土中撒着晒干的柏籽,“玉阶含酸蚀,牡蛎壳粉含钙质,二者相济,方能通露脉、养灵根。”
林羽往缝隙植入露脉草,根系遇“露脉土”
立刻舒展,玄露用罗盘复测:“此处为‘乾’位,属天,与露脉草的‘承露性’相合,瑶台露脉已通三分。”
裴工用ph检测仪监测,种植区的土壤ph值从45升至62:“这便是‘道法自然’的妙处,”
他在台壁标注方位,“不与石争,只借台之势,比化学防护省工十倍。”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