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0 商业综合体的黎明(2 / 3)

加入书签

    系统随即启动身份追溯模块。此人入场时未使用会员卡,手机信号仅连接一次商场Wi-Fi,且IP归属地经比对发现曾出现在宏远地产旗下物业公司内网记录中。面部识别未匹配成功,但步态分析与三个月前某行业论坛中一名参会者吻合度达91.6%。

    “和第156章那个联盟成员走姿一致。”技术员低声确认。

    “把原始影像切出来。”陈帆下令,“15秒,从他靠近柜台开始,到液体溅出为止。加上时间戳和坐标信息。”

    文件打包完成,上传至项目官方公众号后台。配文仅一句:“我们欢迎真实反馈,也尊重事实。”

    消息发布时间为九点四十六分。三分钟后,社交平台相关话题热度下降42%。原视频转发账号被大量用户质问“是不是收了钱”,部分本地生活群组开始删除链接。

    十一点零二分,媒体观察团进场。几名财经记者手持录音笔,在中庭随机采访顾客。系统监测到关键词“算法冷冰”“机器没人情”短暂升温,立即触发舆情响应机制。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160商业综合体的黎明(第2/2页)

    陈帆回到指挥席,调出动态热力图投影。画面上,红色的区域自然聚集于休息区与亲子互动角,蓝色冷区集中在电梯井附近。一条隐形动线贯穿三层楼面,恰好串联起书店、咖啡馆与文创集合店。

    “叫他们过来。”他说。

    记者们被请入指挥中心。大屏正播放十分钟前的客流演化过程。

    “这不是我们规划的。”陈帆指着屏幕,“是顾客自己走出来的。”

    他放大一处交叉口,显示两个原本独立的品牌活动因人流交汇产生叠加效应,现场转化率提升近四成。“你们说机器不懂温度,可数据显示,人们愿意为某种氛围停留。我们只是看见了它。”

    有记者提问:“是否担心过度依赖系统导致运营僵化?”

    “系统不决定什么该存在。”陈帆回答,“它只告诉我们,什么已经被选择。”

    发布会结束于十二点十八分。《首日运营白皮书》自动生成,并推送至所有合作商户后台。内容包括各品牌坪效排名、顾客驻留热点分布、以及跨品类消费关联性分析。

    下午两点,系统再次捕捉到异常行为。一名女性顾客在二楼女装店试衣后声称“尺码全缺”,要求店员查询库存。她连续走访四家同类店铺,均以相同理由未完成交易。系统比对其手机信号,发现与上午差评男子曾处于同一通信簇内。

    “又是他们。”技术员说。

    “别拦。”陈帆抬手制止,“让她继续。”

    他知道,这些人想制造“人气虚假”的舆论印象。但只要不破坏设施、不影响他人,真实数据会反向吞噬谎言。系统已记录下她们的完整轨迹:平均每店停留不足三分钟,无任何扫码或会员登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