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2 网络爬虫的进化:数据的洪流(3 / 3)

加入书签

p; 又调试了十几分钟,基本通信模型跑通。他深吸一口气,准备加入断线重连机制。

    就在他敲下“while True:”这一行时,数据库监控窗口突然跳出一条警告。

    新增数据流速骤降,三条采集线程中有两条显示“超时”,另一条虽保持连接,但返回内容为空白HTML。

    他迅速切换到爬虫管理界面,查看各线程日志。几乎在同一时间,三家公司网站都加强了访问限制——IP请求频率阈值被调低,部分页面开始返回重定向指令。

    他眯起眼,手指在键盘边缘轻轻敲击。

    这不是偶然。

    一定是系统在短时间内发起的高频请求引起了对方服务器的注意。尽管加入了随机延迟,但总量太大,终究还是触到了警戒线。

    他没有立刻调整策略,而是先记录下各个站点的响应变化模式。新浪开始要求携带特定Cookie头,搜狐增加了JavaScript挑战,网易则直接封禁了来源IP的后续请求。

    “得换方式了。”他自语。

    现有的轮询机制已经走到极限。要想继续稳定获取数据,要么更换出口IP,要么改变请求行为,甚至可能需要模拟浏览器环境。

    他新建一个文档,标题写着:“Headless_Client_Proxy”。

    然后在下面列出几个关键词:虚拟用户代理池、动态Cookie管理、DOM渲染支持、代理跳转链路。

    窗外阳光渐强,照在显示器上泛起微光。他揉了揉眼角,重新投入编码。

    代码逐行生成,一个更复杂的客户端模型正在成型。它不再依赖简单的HTTP请求,而是试图构建一个能自主应对网页防护机制的自动化访问单元。

    键盘敲击声持续不断。

    服务器指示灯依旧规律闪烁,数据库连接数缓慢回升。

    一条新的采集线程重新上线,使用更换后的IP和伪装头信息,试探性地发出第一个请求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