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2章老朱,你知道马皇后是怎么……【(5 / 5)

加入书签

每五年举行‘万民评议会’,由各府推选代表入京,质询六部政务,提出新政建议。**

    “若有违背,愿受天谴,不得享庙祀!”

    群臣骇然。这些条款,几乎将皇权自我束缚到了极致。

    可朱棣神色坚定,烧掉誓词,灰烬随风而散。

    回宫途中,沈浪忍不住问:“主公,您就不怕将来有昏君借这些制度胡作非为吗?”

    朱棣望着漫天飞雪,淡淡道:“怕。但我更怕什么都不做,让悲剧一遍遍重演。制度不能保证永远清明,但它能让黑暗暴露得更快,让反抗来得更早。只要史书还在,只要百姓还能说话,火种就不会灭。”

    ***

    三年后,《建文政弊录》《靖难纪实》《民生志》三大国史全部完成,共计一百三十八卷,藏于新建的“文渊阁”中。朱棣亲题阁匾:“信史之府”。

    林昭年迈体衰,但仍坚持每日到馆校勘。临终前,他召集弟子,留下遗言:

    “我一生不做和尚,只做一个人。一个敢说真话的人。

    以后无论谁掌权,记住:

    **史官的骨头,要比龙椅硬。**

    若有一天你们害怕了,就看看鸡鸣寺外那片香炉灰??那里埋着最初的火种。”

    他去世那日,南京全城素缟。十万百姓自发沿街跪送灵柩,孩童捧花,老人焚纸。朱棣亲自扶棺,步行十里,直至栖霞山墓地。

    墓碑无谥号,无封爵,只刻一行字:

    **“觉尘法师林昭之墓??一个不肯闭嘴的人”**

    多年后,有外国使节参观正史馆,见到墙上悬挂的历代史官画像,惊讶地发现,第一位竟是个穿着粗布僧衣的普通人。

    翻译告诉他:“这是我们最尊敬的史官。因为他敢在所有人都沉默的时候,说出那句??‘陛下,你错了。’”

    使者肃然起敬,脱帽行礼。

    而在遥远的西南边陲,一所乡村学堂里,孩子们正在朗读课文:

    “大明永乐三年,燕王朱棣入主金陵,不杀一人而定天下。其后励精图治,开言路,修实录,轻徭薄赋,通商万国。史称‘永乐新政’,为近代文明之始……”

    窗外,阳光洒满田野,稻浪起伏,宛如当年朱标梦中描绘的“耕织图”。

    春天,终究没有离开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