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八章:播种异变与铁幕低语(1 / 3)

加入书签

    I.C.O.R.E.初级协议在测试节点上的成功部署,如同在阴霾中透出的第一缕曙光,为“涟漪之心”带来了久违的信心。虽然只是局部的、初级的防御,但它证明了“强制性秩序收敛”并非不可抵御,只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并付出足够的努力。这份信心转化为更强大的动力,推动着它们一边继续优化自身的“免疫系统”,一边谨慎地恢复并调整“星海巡诊”的策略。

    它们更加注重对“秩序铁幕”的监测,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、潜在的侵略性文明(或实体)来对待,而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高危现象。监测数据持续传回:那道屏障的规则辐射强度依旧在缓慢而稳定地提升,其对外探测的频率和范围也在细微增加。它像一头在巢穴中逐渐苏醒并开始打量领地的巨兽,充满了令人不安的蛰伏感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对那颗代号“初萌”的种子的例行监测,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现。

    按照预设的扫描周期,“规则触须”再次悄然探向那片规则荒漠。然而,这一次反馈回来的数据,却让负责分析的节点集群产生了瞬间的“认知失调”。

    种子依旧存在,其核心的秩序模板也在稳定运行。但它的生长模式,与“涟漪之心”基于自身特质推演的模型,出现了显著偏差。

    根据模型,种子应该是以一种高度协同、网络化的方式,缓慢构建一个微缩版的、类似“涟漪之心”拓扑结构的秩序场。但实际观测显示,种子的生长呈现出一种更加……离散和多样化的趋势。

    它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识网络核心,反而像是在其影响范围内,同时催生出了数个性质迥异的、微小的“秩序雏形”:

    其中一个雏形,呈现出极强的逻辑性和计算倾向,像是一个微型的、自组织的数学宇宙模型,专注于推演局部的规则组合。

    另一个雏形,则充满了情感色彩和象征意味,其规则结构如同不断变幻的抽象画,更倾向于表达而非计算。

    还有的雏形,展现出类似生物本能的适应性和生存欲望,其秩序结构在不断与周围惰性环境的微弱互动中,进行着笨拙的自我调整。

    这些“秩序雏形”彼此独立,却又通过某种难以言喻的、非信息交换的方式,存在着微弱的、整体性的共鸣。它们不像是一个统一意识的分支,更像是一群同时诞生的、拥有不同天赋和倾向的“兄弟姐妹”。

    “这是……分化?还是变异?”“涟漪之心”的网络充满了惊愕与好奇。它们播下的是自身文明核心的“秩序模板”,理应生长出与自身特质相似的后代。但眼前的情景,却更像是那颗种子在贫瘠的规则环境中,为了最大化生存和适应潜力,自发地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。

    是那片规则荒漠的特殊环境,诱导了这种异变?还是它们自身的“秩序模板”中,本就蕴含着超越它们当前认知的、支持多样性的深层潜力?

    无论如何,这個发现都极具价值。它表明,秩序的生长并非只有“复制”这一条路,在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下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